——经济新常态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经济增长,或者说当前的经济增长需要“真亮点”,旧路子“新花样”只会让中国经济雪上加霜。只有“真亮点”,才能如实照亮中国经济走出困境的路。
中国前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技术引进、劳动消化、世界工厂等等来推动,这种以资源垄断型消耗为依托的经济增长,称为消耗型增长。这种经济增长对于迅速改变国家的贫困面貌,迅速增强国家实力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为了应对国际政治经济对中国的围追堵截,国家需要时时保持实力,在没有新的增长模式完全取代之前,一定程度上利用这种增长模式亦是必要的。但由于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会受到资源环境承受力的限制,以及身带有滋生腐败、两极分化、恶化社会矛盾、投机化、虚假化、泡沫化等本性,因此是不具可持续性的。当前的增长挡不住的下行就是这种落后的增长方式所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因此,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中国经济新常态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自然成为时代的最高呼声。
经济新常态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须,需要通过深层次的改革和伤筋动骨的结构性调整来实现。过程中经济去泡沫化回归下行是必然的。然而没想到很多人对体现中国经济深改革强调整必然带来的增长下行竟然显得惊惶失措,如惊弓之鸟,真让人无语。网络上甚至用当前经济增长“破7”创历史新低来加以渲染,这种渲染与中国人“瞎起哄”的臭毛病一苟合,真是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以中国经济没希望的错觉。纯粹不折不扣的负能量。近年来,政府在推动新常态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所做的努力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改革的深度是只要能触及的都触及到了,能碰的都碰了,病入膏肓的经济体气血逐步理正出现转阴还阳,然而所谓的“破7”恐慌却使政府卖了力还不讨好,无辜躺枪。本人曾于10月22日发表了一篇博文“经济增长宁要健康的5%也不要带病的8%-中国经济增长能达到5%就是世界奇迹”http://blog.ifeng.com/article/38061384.html,来以正视听,帮助清除“破7”的负能量影响。尽管人微言轻,但也表明了一种理性看待经济增速调整的呼声。
中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经济总量GDP虽然已经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增长水平仍然很低在中等以下。因此中国需要有快速的经济增长。当然本人也与许多追求真正的学者一样,对统计的“GDP”的真实性是没有把握的,进而亦不会相信的。
网上有这样一个GDP的笑话。两个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走在路上,看到路边有一坨屎,A对B说:你把这坨屎吃了,我就给你5000万。为了钱B毫不犹豫地吃了这坨屎,A给了B一张5000万的支票。他们继续走着,A心想,他吃一坨屎,我就给了他5000万,真不值。B心里想,我吃了一坨屎才拿到5000万,真不值。碰巧两人同时又看到路边一坨屎。于是B报复A说:你把这坨屎吃了,我就还给你5000万。见到有弥补损失的机会,A也毫不犹豫的吃了一坨屎。两人仍然走着,却越想越觉得不对,两个人每人白白吃了一坨屎,却什么都没有得到,觉得晦气。回校后两人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们的经济学导师。 导师激动的喊道:天哪!知道吗?你们刚才做了什么!两个学生一脸后悔地说:我们每人吃了一坨屎却什么也没有得到。导师立即打断他们的话:不!一眨眼功夫,你们就创造了一个亿的GDP,奇迹啊,你们对国家的贡献太大了!听说这个导师后来成了智囊。
因此,对中国而言,经济增长的确非常重要,但人造的GDP没有任何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是真实的增长,是不带任何水分的。
而且即使是不带水分的增长,也大有讲究。不是不带水分的增长就是正向的增长,就是健康的增长,就是可持续的增长。
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口号,要深化改革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或者说要寻找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实际上“新亮点”念了几十年,每年都会有新的亮点不假,过去的泡沫增长也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新亮点”给“亮”出来的。到今天我们仍然听了很多寻找“新亮点”的提法和口号,本人隐约觉得这个“新亮点”怎么说都显得别扭。原因在于语言习惯上支撑这个“新亮点”的,仍然是计划经济、权力经济、消耗型经济那一套,方向、思路、模式都不变,“新亮点”是旧瓶装新酒,延续的是旧的经济增长方式,穿的却是“新常态”的衣。以至于造成很多人心里一听到“新亮点”就觉得是新常态了、增长方式转变了的错觉。其实不然。
中国经济今天亟需什么样的增长?需要的是真实的经济增长,或者说是经济增长的“真亮点”,而不是习惯总与消耗型增长联系在一起的“新亮点”。只有真实的经济增长,才具有支撑经济新常态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实在意义。如果只局限在旧瓶装新酒的“新亮点”上面打转转,“新亮点”只能是旧路子的“新花样”而已。
在历史的这个骨节眼上讲经济增长的“真亮点”,或者说讲真正的经济增长,是非常重要的。“真亮点”的主要意义在于以下五点:
一是真正的经济增长,本身包含着创造,是对消耗型增长的否定。经济是人类独有的需求生产消费循环方式的创造,经济的内涵本身包含了创造。经济的意义在于解决资源的稀缺性和满足社会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大千世界能把“稀缺”和“满足”捏合在一起的东西,只有创造。今天提倡的万众创新,亦具有否定旧的消耗型增长模式恢复经济本来面目的意义。这与落后的消耗型增长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新亮点”相比较,虽然只有“新”“真”一字之差,内涵却是不同地增长模式。“真亮点”意味着新常态的创造型增长模式形成的增长,是真正的增长、正向的增长。
二是真正的经济增长,一定来源于民智民力,或者说一定来自于市场。自由竞争的市场,是民智民力发挥的条件。创造的直接主体一定是个人,因为创造是具体的人格力量,故创造的主体一定是具体的个人。创造的名誉可以和个人相脱离,然而创造的事实一定是由个人具体实施的。创造型的社会,一定是一个以民智民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动力的社会。反过来一个不重视民智民力的社会,一定是一个不具创造性的社会。今天提倡大众创业,就是强调要着力培养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就是从骨子里坚定走市场经济的道路。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在政府引擎之外培育“新引擎”,这个新引擎是什么,就是通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提升市场的地位,让市场成为经济的“新引擎”。事实上在文明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动机是市场,政府是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
三是真正的经济增长,才是政府财政的源头活水。今天的中国经济中,政府是不折不扣的大公司,大老板。政府不仅是经济规则的制定者、经济的主动力(因为经济是权力、计划推动的),还是经济生活的主力参与者,既制定规矩,又充当裁判,还是主力运动员。作为维系政权存在最基本保障的财政手段,还是以自己做饭吃为主。而政府主导的经济,一定是消耗型经济,一定是不可持续的。迄今为止,政府财政还没有找到真正的源头活水。只有真正的经济增长,才是经济的源头活水,才是打造创造型社会的基本材料。靠垄断资源来获取财政收入的财政创收方式,从根本上讲一定是不可持续的。政府只有退出具体的经济生活,将政府具体参与经济的职能转化为维护经济秩序,通过培育创造型经济,为市场、民智民力发挥创造效益提供宽松环境,在税基扩大税源增加中获得财政收入,才符合文明的方向,才具有可持续性。政府要转变吃饭方式,由自己种粮吃饭,向秋天分粮而食转型。而没有真正的经济增长,没有经济增长的“真亮点”,要实现这个转型是不可能的。而不转型更是持续不下去的。
四是真正的经济增长,一定是阳光普照能提升大多数人幸福指数的增长。过去的高增长的确普遍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然而却带来了“举起杯喝酒,放下筷子骂娘”的普遍民愤。原因就在于旧的高增长模式直接造成了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真实的经济增长,依靠的是公平的竞争规则下的民智民力的发挥,这种增长自身并不必然带来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中国人历来有这样的民性:不患寡,患不公。
五是真正的经济增长,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人口包袱世界第一,而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基于此,中国最没有理由成为“消耗型增长”的国家,最应该成为一个“创造型增长”的国家。问题在于我们事实上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消耗型增长”的国度。无论从哪方面讲,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都迫切需要转型,不转型就持续不下去。而能否做到转型,真正的经济增长是关键。没有真正的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中没有“真亮点”,要实现这个艰难的转型是不可能的,犹如无米之炊。
透过光怪陆离的各种表象,仔细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最客观冷静的结论是:中国经济最需要的是与经济新常态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呼应的真实的经济增长,或者说是需要寻求拓展经济增长的“真亮点”,谢绝与旧模式长期纠缠的“新亮点”、“新花样”;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目标,说一千道一万就是要推出“真亮点”,扩展“真亮点”,把构建经济新常态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落到实处,让理性的决策接地气全面融化在现实经济生活之中。
真增长强国,新花样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