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人民与各反法西斯盟国并肩作战,终于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另一方面,这次战争也向人们提出了许多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在战争中极端冷血残暴的日本军国主义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在当今历史条件下,它是否还有死灰复燃的可能?
从地理环境、民族特征以及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日本国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培育出与中国、韩国等东亚大陆国家人民迥然不同的特点:门派观念深厚,从属意识强烈,处事感性冲动,缺乏系统的哲学思维,对本民族以外的人较为疏远冷漠。因此,宗教对日本普通民众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辐射”以及对其精神世界广泛深远的影响便尤为凸显。
古代日本主要盛行儒教、佛教、道教和神道教,当代日本主要盛行佛教、基督教和神道教。其中,儒教和道教来自中国,佛教来自印度,基督教来自西方国家----这些宗教均为外来宗教,对日本国民的影响相对有限,而神道教这一日本土生土长的宗教对广大国民的影响可谓深入骨髓。
神道教从日本原始宗教发展而来,最初以自然精灵崇拜和祖先
神道教所祭拜的“神”不仅是中国人所谓的神祇,也包括一些令人骇闻的凶神恶煞。在神道教中,没有善神和恶神的区别,人只要做了特别诡异且其它人做不出来的事情,就可以被看作为“神”。神道教认为不论好人坏人死后都可以成神,其信念的基础不分是非,人本主义的道德观比较淡化。神道教神社中祭拜的亡灵除了诸神、先天皇和祖先外,就是国家的有功之臣,包括历次战争中的阵亡将士----不管他是在正义战争中阵亡的,还是在非正义战争中阵亡的。神道教崇拜强者和高能者,鄙视弱者和低能者,讲究对国家和上司的绝对忠诚----而国家和上司本身的善恶是非并不重要。
由于岛国严酷的地理环境与民族的单一性,日本国民逐步养成了勤奋、团结、守纪、进取、忠诚、顽强的民族特性,同时视野始终向外,不断以冒险精神扩充自己的生存空间。当在民间具有广泛基础的神道教成为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时,这样的国家就展现出这样的面貌:极力崇拜并学习模仿所在地区乃至世界第一强国,同时团结奋进、努力提升自身国力,积极征服周边一切能够征服的弱小国家;一旦本国成为地区或全球强国,它就会按照自身的所谓蓝图处心积虑地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共荣圈”。日本人的内心交织着强烈自负和自卑情结----他们的自负主要来自于本民族特性中的种种优点,自卑主要来自于岛国的地理环境以及文化上的落后。日本历代统治者曾多次表达过不惜放弃日本本土,到广阔富饶的东亚大陆再造日本国家的思想。对于日本历代统治集团而言,东亚大陆始终是其勃勃野心觊觎的对象,而其每一次冒险的起点多选择中国的近邻----朝鲜半岛。
当儒教、佛教等宗教在日本占据主导地位,神道教处于从属地位时,该国就表现出比较强的和平主义倾向,而当神道教居于主导地位时,日本往往就表现出强烈的好战情结。
公元七世纪,当时的倭国(日本的前身)企图与称雄东亚的唐朝平起平坐,努力打造有利于自己的东亚秩序。七世纪60年代,倭国积极卷入朝鲜半岛内战,联合朝鲜半岛的百济国直接对抗唐朝和新罗(朝鲜半岛另一王国)联军。公元663年,倭军(4万2千,战船1000艘)与唐军(1万3千,战船170艘)在朝鲜半岛的白江口遭遇。唐朝水军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最终,倭军战船全部被焚毁,数万倭军被杀死或溺死。
在这场战役中派遣军队与唐朝对战的天智天皇是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大化改新”的后续推行者----他既是唐朝文化的积极学习者,也是第一个敢于挑战东亚大陆国家的日本人,更是一个神道教的大力推崇者。
白江口海战是东亚地区第一次国际性战役,它奠定了此后近一千年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其后,倭国认识到与唐朝的巨大差距,数百年间不断派使臣向唐朝拜师学艺,逐渐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几乎变成了唐朝的一个“微缩”翻版。公元701年,倭国改国号为日本,也就是“日出之国”的意思。其后几百年间,日本一直收敛自己的野心,与中央王朝保持着友好往来的关系。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1590年。经过长期内战,日本再次实现了全国统一。当时的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职位关白,相当于宰相)同样也是神道教的大力鼓吹者。他见日本已经天下一统,便萌发了一个庞大的帝国野心,决心到比日本更广阔的空间施展一番,建立一个包括日本、朝鲜、中国、印度在内的超级大帝国。
1592年4月,丰臣秀吉派18万大军入侵朝鲜。日军在登陆朝鲜后一个月就攻陷了朝鲜京城并驱逐了朝鲜国王。随后,丰臣秀吉给家人的信中说:我很快要到大明帝国的宁波府居住,因为那里离印度较近,便于我指挥征服印度的战争。他还命其子丰臣秀次第二年征服北京及周围一百县,迁都北京,好让天皇在北京居住。但他的美梦很快就破灭了----明朝迅速派出5万大军前来援助朝鲜,并多次打败日军。日军见取胜无望,便开始与明朝议和。
1597年正月,日本14万大军再侵朝鲜。朝鲜再次向明朝求援,明朝又调集精锐之师赴朝迎敌,先后入朝7万人,并又一次挡住了日军的攻势。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日军在遭到中朝联军多次沉重打击后全部从朝鲜半岛撤退。日本的扩张野心再次遭到重创。
从丰臣秀吉死后到明治维新(1868)以前,日本佛教盛行,神道教处于依附地位,日本再次与中央王朝保持了300年的友好关系。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为了巩固皇权,实行神佛分离,以神社神道作为国家神道,神道教被提升为国家宗教,成为明治政府教化百姓忠贞爱国﹑誓死效忠天皇的工具。从此,崇拜神道教便成为日本国民的义务。
神道教全盘统治下的日本,逐步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军国主义国家,经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屡战屡胜,日本的扩张野心再次恶性膨胀,最终激活了日本帝国构建“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并给朝鲜、中国及东南亚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军国主义时期,日本神道教取得了高于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特殊地位,甚至使国家政权具有了宗教的性质。在国家神道的最高机构——内务省神祗院的领导下,国家神道大肆鼓吹“神皇一体”、“祭政一体”,把崇拜天皇、复兴皇道作为其最高目标。
国家神道以“圣战”为名,鼓吹实现东亚以及全世界的共同繁荣,把天照大神的神威和天皇的权威惠及全球;把为天皇战死的亡灵集中供奉在靖国神社,由天皇亲自参拜,将战死者的死亡定位为为国捐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占领日本的盟军司令部为了防止军国主义复活,于1945年12月向日本政府下达“神道指令”,废止国家神道,实行政教分离。1946年元旦,裕仁天皇发表宣言,否认自己的神格地位,神道教便转化成为民间宗教。虽然如此,神道教至今仍是日本人民最为崇信的宗教,信徒占全部人口的80%。
经过战后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但始终没有自己名义上的军队(只有自卫队)。这既是一种惩罚,也是一种和平主义教育,更是盟国占领军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但盟军主导的战后日本改革缺失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彻底检讨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战争罪行(特别是对亚洲各国人民的罪行),并对神道教本身进行彻底改革。这项工作的长期缺失导致靖国神社中目前仍供奉着大量侵略战争罪犯的亡灵,并导致日本国民教育中错误的历史观大行其道,使广大日本国民对历史问题普遍存在模糊、偏差甚至错误的认识----这对于当今的日本绝对不是利好消息。
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至今已经过去了七十年,只有对侵略战争的历史进行彻底检讨,同时对神道教进行彻底改革,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军国主义复活的土壤,打造真正和平的、全新的日本,为日本、亚洲乃至全世界人民开辟光明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