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巴托印象


 蒙古人的效率是很草原风格的,难以捉摸。他们会悄悄在你账上打上一笔钱(讲座费用),然后又不告诉你;他们会热情地接待你,但是却又不告诉一会儿会发生什么;他们和你约好时间,但是到了时间却像是什么都不曾约定,让你自己去怀疑自己的记忆力。

 
当我终于睡醒了,置身于乌兰巴托的市中心时,耳朵嗡嗡作响,仿佛听到了鸽子翅膀扑棱声,又好像每栋楼里都在发出马头琴的声音。空气干燥,漫天的尘土让我几乎不能开口说话。对了,每个人开口说话,都像是杭盖在歌唱,那种铿锵卷舌的蒙古声调。
 
我们住在使馆区里,旁边是朝鲜共和国大使馆;前面是法国大使馆。远处的苏赫巴托广场(相当于我们的天安门广场)的大呼拉尔(相当于我们的人民大会堂)上飘荡着蒙古国的国旗,蒙古国旗两边是红色的革命色,中间是蓝色,象征“腾格里”(长生天)。蒙古文字有新旧两种,旧的像是新疆文,在很多旧建筑上能看见;而新的像是俄文,在一些新建筑上都是这种新文字,我还以为是俄罗斯人在这里盖的贸易大楼呢。相对于这些文化类型,蒙古人的音乐倒是最纯净的,没有屈服于任何外来的因素。这么说吧,只要是可以直接从自然得来的东西,都是蒙古文化里最深最牢固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