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尔普斯:长期通胀与就业


李华芳 (微博:@RU李华芳)

 

2006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是埃德蒙德。菲尔普斯(Edmund Phelps),颁奖给他的原因是因为菲尔普斯对宏观政策在长短期不同的利弊作出了深刻分析。他得奖算是意料中事,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每年搞竞猜诺贝尔经济学奖,尽然无人猜中。可能是大家对各位候选人的年纪大小不甚清楚,所以选了更年轻的几位,例如克鲁格曼等,虽然这些人的获奖好像也是迟早的事,当然了,活得诺奖的一条金规则就是你要活得足够长。

 

菲尔普斯是詹姆斯·托宾的学生,名师出高徒,诚然。菲尔普斯被誉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和“影响经济学进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这个赞誉并不够份,因为他的研究几乎涵盖了宏观经济学的所有问题,并且对每一个问题都有深入的见解。卢卡斯承认“正是弗里德曼和菲尔普斯启发了他70年代的工作”(见《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商务印书馆,1999,263.)在理性预期的研究上,菲尔普斯抢先一步讲微观个体的行为,从理性预期的角度延展到宏观层面,其中尤其是对失业和通胀的研究上,菲尔普斯认为,长期上个体会预见到通胀的影响,并在找工作的时候就将这种通胀率考虑在自己寻求的工资上,所以长期上通胀率对就业率没什么影响。

 

这就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挑战,当然更加合适的说法应该是修正。菲利普斯认为通胀和失业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当然这是基于一个实证数据的结果。但这种经验不一定在理论上站得住脚。菲尔普斯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直到1950年后期,新凯恩斯学派才最终同意皮古和莫迪利安尼提出的观点。威尔·菲利普斯(Will Phillips)对工资的研究著作让他们无从选择。但是他们仍然坚持,如果需求以一个足够快的速度保持稳健的增长势头,那将使需求水平始终领先于货币工资水平,因此就业率就能如希望的那样居高不下,尽管这得以持续的通货膨胀为代价。

 

但菲尔普斯和弗里德曼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只有防止代表性公司不会因为误认为其他公司的工资已经低于他们时提高工资,货币工资才会滞后于需求水平,但是这种不平衡维持不了太久。实际上,早在1968年,菲尔普斯就发表论文,用微观经济个体对工资与价格的预期来分析劳动与商品供给的宏观选择,率先引入以预期为基础的“均衡就业路径”这一重要概念,从而避免了旧凯恩斯主义缺乏微观基础的缺陷,搭建了从微观到宏观的桥梁,这也使得他被称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

 

这位大师在20056月份的时候访问过中国,对于贯穿其研究的失业与通胀问题,菲尔普斯当时在北京工商大学的演讲中认为工人的信息不畅,会导致失业率提高。工人在不断的抉择中,工人希望提高工资,公司就要涨工资,否则工人可能辞职。但是如果他又不想到 100公里外的公司去,如果公司在这种时候涨工资,公司会受益,即使工资增长的幅度很小,也是很有吸引力的。换句话说在当地的劳动力市场上,该公司拥有竞争力。当然菲尔普斯也认为这样的机会成本会增大,如失业率增加,工资越高,那么失业率也就会进一步升高。

 

演讲之后,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纳什提问说如果工人辞职后失业赔偿高于他到100公里外的成本的话,工人还是可能辞职的,问菲尔普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菲尔普斯说“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的确,从稳定经济的角度看,低通胀低失业是需要保持的,但这也是很难的事情。不过从对菲利普斯的反对中可以看出,菲尔普斯认为个人不知道其他人的行动,不过个人的预期中包含了失业和通货膨胀率,所以他提出了“期望加强的菲利普斯曲线”,认为长期失业率不只是受通货膨胀也受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影响.所以实际上出台经济稳定政策只能对短期波动问题起作用,而长期的稳定政策也取决于今天的决策,这有点路径依赖的味道。不过,从这个解释中可以发现现在的低通胀预期也会导致将来的低通胀,这是好事情了。

 

最后希望大家不要搞错菲利普斯和菲尔普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