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印象


为期七天的旅游,第一天基本上是在飞机上度过。俄罗斯比北京晚四个小时,北京时间下午四点钟出发,到莫斯科时是俄罗斯时间晚上八点。大家需要倒时差,遂入住郊外的一家名为“花园酒店”(Katerina Hotel)的四星级酒店休息。因靠近北极,现在正是夏季“白昼”时段,莫斯科几乎得到晚上十点半才天黑。虽然国土幅员辽阔,人口稀少到仅是中国的十分之一,但俄罗斯的资源使用甚为节制。以酒店为例,尽管配备齐全、整洁干净,但房间很小,大概20平方米;床就更小, 1米见宽,与国内无法相比。想着那些膀大腰圆的俄罗斯人要睡在如此狭小的床上,有些担心是否会掉下去或者把床给压塌。

第二天早上在吃过卡路里含量巨高的俄式早餐后,我们前往克林姆林宫。九点,一辆豪华巴士载着我们16人悠然出发,空间宽敞、行程宽松,大家心情都很好。当地导游是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语言系的中国留学生,开始给我们讲解莫斯科的风土人情:

莫斯科是世界闻名的“堵城”,平整宽阔呈环状辐射的道路设计并不能缓解因人口集中、生活富裕、用车成本低引发的人均汽车拥有量剧增的问题,一段十分钟的车程要走上一个小时毫不夸张,与北京十分相似;俄罗斯人民抽烟酗酒严重,政府为提高人均寿命,颁布法令在公共区域禁止抽烟、晚上十点以后不售卖酒等;俄罗斯人口多年负增长、老龄化严重,极度影响经济发展后劲,为此,政府通过发放补贴、颁发“英雄妈妈”荣誉称号、对学校早恋情况顺其自然、严禁打胎等措施鼓励生育;……这些,都体现出俄罗斯与中国当前大不相同的国情政策。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通过比较,才知道一些奉为兀臬的规矩条例不过是一时一地因时制宜的举措而已,需会其要义、识得变通方可不落入规则的陷阱。

旅游车穿梭于莫斯科各大街道,我们乘隙得以走马观花地欣赏这座城市:沙皇时期巴洛克或古典式宗教及殿堂建筑,如国家大剧院、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特维尔街与阿尔巴特街道两侧建筑群。楼层大多不超过七层,每一幢建筑外墙都粉刷着一层明艳的色彩,雕梁画栋,风格看似别具一格,但又奇妙地保持着统一;苏联斯大林时期混合哥特式与巴洛克式风格而成的建筑,以莫斯科大学、乌克兰饭店、外交部大楼等“七姐妹”为典型代表,均是中间主楼高耸、两侧裙楼稳沉,严格对称、窗门狭小,端庄中不乏清丽之态;赫鲁晓夫时期建筑,俗称“火柴盒子”,其出现是因为精致严谨、施工期较长的传统建筑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住房需求,借鉴国外板式房屋快捷的搭建模式,很快满足了大量莫斯科人的住房需求。经历数十年岁月侵蚀,今日路过,只见方正的房屋外墙斑驳陆离,甚至可见门窗与墙壁之间的缝隙,显得陈旧、飘摇,大概是未来“城中村”改造的主要对象。

除却建筑,莫斯科最让中国人印象深刻的是无处不在的大面积的绿化工程,无论是堂前屋后的大幅草坪,还是城市中心的绿化带。记得飞机降落前从高空俯瞰莫斯科,几乎掩映在绿色海洋中,不象国内大城市多以黄土地或钢筋混凝土建筑为主色调。可想而知,莫斯科的空气更为干净清新,而据导游介绍,莫斯科的空气质量在俄罗斯城市排名中属于靠后的,真令国人汗颜!

在莫斯科快速走马观花,外观了莫斯科大学、列宁山、凯旋门、二战胜利广场、列宁格勒火车站、“七姐妹”建筑等,两天后即坐火车前往圣彼得堡。遗憾的是,没有亲自体验到举世闻名的莫斯科大剧院和地铁站,希望以后有机会再前往。此外,令人感叹的是,同行那位50年代留苏的阿姨说,当年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演讲时,她也在现场。她就是毛主席著名讲话中“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那些“八九点钟的太阳”。今日见到“朝阳”已然变成步履蹒跚的“落日”,心情复杂:无论是一代枭雄,还是一介平民,再青春的岁月、再炽热的激情、再钢铁般的意志,在无情的岁月面前都如此柔弱,天若有情天亦老,生命轮回谁能豁免?

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坐火车需要八个小时。中国高铁已经让人倍感舒适便捷,但比起莫斯科火车,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每个包厢软卧四间床,每个床位配有一瓶免费的矿泉水和一块饼干,专门的拖鞋和洗漱用品,每个床头安置有独特的小灯,包厢内设有液晶电视和双重保险的推拉门,配备十分齐全、人性化。据同行已经周游多个国家的团友们介绍,这样的服务在世界范围内也算是出类拔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