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行16人的旅行团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飞行8小时直达莫斯科。环顾左右两鬓斑白的团友们,我愕然发现自己是最年轻的一位,也是唯一的80后。他们中有上个世纪50年代在前苏联留学、年近80高龄的北京夫妇,有从珠海国企和事业单位退休、目前就读于老年大学的两位70来岁的阿姨,有在甘肃重点中学教学一生、立志退休后走遍全球的两位年近古稀的大叔,也有在西安工作、子女在其他省市的50来岁、热爱旅游和摄影的两对夫妇,还有四位经商于贵州和重庆两地、希望在有生之年看遍世界各大旅游景点的两对草根夫妻,最后就是一位通晓七门外语、喜欢谈论中国历史政治的六旬大叔……我们这群来自五湖四海、成长于中国各大历史时期的人就这么奇妙地汇聚在一起,踏上前往俄罗斯的旅程。
如果让中国人拍一部《印象俄罗斯》,估计少不了气势磅礴的红场、冰天雪地的严寒、高耸入云的白桦林、滚烫肺腑的伏特加、高挑美丽的俄罗斯少女、轻盈脱俗的芭蕾舞、忧郁哀伤但脍炙人口的《喀秋莎》、《红莓花儿开》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还有大家熟悉的文学家普希金、托尔斯泰、果戈里、高尔基,艺术家柴可夫斯基、乌兰诺娃,战斗英雄库图佐夫、朱可夫、卓雅、舒拉、保尔柯察金,政治人物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叶利钦,以及今日个性十足的总统普京。在中国人心目中,至少是曾经一代人的中国人心里,大都有着浓厚的俄罗斯情结。
旅游,是眼界的开阔,是思想的翱翔。此次俄罗斯之行,虽是泛泛而观、不够深入,但源于同样深厚的人文情怀,同样深重的历史苦难,同样广袤的国土和同样重要的国际地位,还是让我的俄罗斯情结得以释放,俄罗斯印象得到生动注解。只想说:不虚此行,他日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