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个季度销售额持续下滑后,今年开局佐丹奴并未收获惊喜,整体销售额下跌了9%,中国内地市场仍旧是“重灾区”。为此,佐丹奴正采取关店以及拓展低价品牌等策略,试图扭转颓势。但在业界看来,在中国内地市场,佐丹奴的疲软态势短期内仍将持续。(5月9日《每日经济新闻》)
针对业绩不佳,佐丹奴给出的给出的解释是大中华市场消费需求的持续疲软以及东南亚货币贬值带来的影响。这个解释把个体企业经营不佳归咎于宏观经济变动。而宏观经济经济的变动对企业微观主体的影响应该是系统性的。如果这个解释是合理的,那么任何服装品牌在中国内地市场的业绩都会不佳。
然而,外资服装品牌在内地市场正是风生水起,一片热闹。3月,优衣库广州维多利广场店开业。5月7日,全球第二大服装零售商Hennes&Mauritz宣布京沪两地的旗舰店将在本月同期开业。既没有对电商兴起的怪罪,也没有对消费不足的抱怨,外资品牌的开店热情高涨。
反观内资服装品牌,同佐丹奴一样,一片萧杀。人工成本高,租金高,库存高,销量减少,利润降低,不是关店就是裁员。面对同样的市场,却苦乐不均。问题显然不在于市场,而在于企业。
无论是佐丹奴还是大陆的内资服装品牌,一个共同的问题是没有抓住所定位的消费人群,价格和品牌不匹配。与外资品牌的高端不同,中国服装品牌定位于中低端。既然定位于中低端,其消费人群就应该定位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或学生群体,销售价格就也应该中等偏下。销售渠道选择在工薪群体消费之地。遗憾的是“丫环的身份,偏要争小姐的命”。中国服装品牌多喜欢在位置绝佳的商业区开专卖店。租金之高可想而知,人工成本之高也自不待言。为弥补成本只有抬高价格。高价格,让这些服装品牌出现了身份尴尬。高端消费人群不屑一顾,中低端消费群体又消费不起。销量自然很难上去。于是,在店面经营上很快陷入“高成本、高价格、低销量”的恶性循环,经营业绩不佳自然难免。
面对外资品牌的强势发展,中国服装品牌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种是沉下心,不惜血本打造高端品牌,形成强品牌对高价格的支撑。这个有风险,需要高投入,但是一旦成功,那就找到了公司的蓝海。另一种是坚守中低端的定位,降价取量,摆脱“不上不下”的尴尬。中低端消费人群对价格是敏感的,只要做好成本核算,真正降价,销量和利润的提升会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