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玉虚宫的文化阐释


 

 武当山玉虚宫的文化阐释

宋晶

    玉虚宫早在明代已有武当山第一大道宫之称,是“山中甲宫”。[1]从建筑规模上看,玉虚宫也是当时中国第一大道宫。对于玉虚宫宫名的文化内涵、风水选址上的精妙之处及建筑艺术的鉴赏等问题,以文化的视角考察之。  

一、玉虚宫宫名释义

玉虚宫所在地原为明初武当高道张三丰的修炼之所,始建于洪武年间,是简陋的茅屋草庵,张三丰称之“遇真宫”。[2]永乐十年(1412年)始,明成祖大修武当山九宫八观,敕建玉虚宫并赐额为“玄天玉虚宫”。[3]此后三百多年,玉虚宫殿堂巍峨,气势宏伟,成为明代至清初期武当山道教活动的中心,也是全国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明成祖所赐宫名有着深刻的道教文化内涵。玉虚与玄天上帝被尊为“玉虚师相”[4]有关。在武当道教的神仙信仰中,玄天上帝是主神,其名号繁多,为道教神仙世界所少见。从宋代起,历代皇帝不断加封玄天上帝圣号,崇重祀奉。至明嘉靖三十二年册封的“真武百字圣号”,[5]完整地呈现出玄天上帝的赫赫神威。《玄帝实录》载玄天上帝受玉皇大帝敕封总共有三次:

1、真武在武当苦修四十二年,功成飞升。玉帝闻其勇猛,特拜“太玄元帅”。[6]职责为“判元和迁校府公事”,[7]敕镇北方,统摄玄武之位,“部坎离真相,苍龟巨蛇……三十万神将”,[8]荡除氛秽,一时收断;

2、玄武以神力降妖伏魔,凯还清都,面朝金阙,元始天尊认为玄武归根复位之时已到,乃命玉帝宣降玉册,进拜为“镇天玄武大将军、三元都总管、九天游奕使、佐天罡北极右垣三界大都督、神仙鬼神公事、判玄都佑胜府事、紫皇天一天君”[9]等职。职责为“依前太玄元帅,领元和迁校府事”。[10]

3、玄武扶持社稷,普福生灵,功劳卓著,再拜特授为“玉虚师相、玄天上帝”。[11]职责为“领九天采访使,余当上辅大道,劫劫长存,下佑兆民,绵绵永祉”,[12]上辅大道,弘扬正气,下降人间,察人善恶。

可见,“玉虚师相”是玉帝在第三次册封时出现的。那么,如何理解“玉虚师相”的圣号呢?

首先,“玉”、“虚”及“玉虚”具有一定的道教内涵。

道教是以神仙信仰为基础的一种宗教,神仙所居之山,在天中心之上,那里黄金铺地,宫殿饰以金、玉,名为玉京山。玉京是天阙名,是至高无上的天外仙境。道教的最高神三清,居三清境,中央为玄都玉京,是神仙世界的首府。道教神仙世界离不开“玉”。

玄帝的受封就以“玉”装饰场面。元代武当高道刘道明描述了玄帝受赐册封为帝的场面,“是时,轩辕黄帝御世治民,岁在庚寅九月九日凌晨,四气朗清,鸾鹤天花相间飞舞,林峦震响,自作虚仙乐之音,地皆变金玉之色。玄帝拱手立于台上。须臾,群仙、骑从、车舆、旌节,降于台畔”,[13]处处皆金玉之色,场面气派非凡。册封所在琼台,琼本身指美玉。玄帝率众真仙,论级排班,受帝号于玉晖焕耀的七宝琼台之上。当昊天至尊亲行典仪时,玄帝尊贵无比,“九德偃月金晨玉冠,琼华玉簪,碧瑶宝圭,紫绡飞云金霞之帔,丹裳羽襡绛彩之裙,七宝铢衣,元光朱履,宝印、龙剑,羽盖琼轮九光九节十绝灵幡,八鸾九凤、天丁玉女亿乘万骑……复诣清都,上朝金阙……侍经司玄学士太丹真人,于玉华院裁撰玉册……”,[14]希望玄天上帝在金书锡降之时,不要再谦辞推让。道教认为“金阙”是天上的黄金阙、白玉京,是天帝的居所。当玄天上帝朝元始上帝时,“下馆于玉阁”,[15]“三官”撰制好玉册,“册以玉板刻之,金书字悉,龙章凤篆,盛以云锦宝囊,护以琼玉之匣,金龙之锁”。[16]玄天上帝率众天真受帝号于七宝琼台之上,“上锡(古语常通假为“赐”)玄帝,琼旌宝节,九龙玉辂,其冠通天十二旒,其服玄衮上施十二章,圭以玄玉,履以红舃……琳琅玉树,灵风自鸣……此处,即玉虚之境,无色之界也”。[17]元始天尊赐给玄天上帝的旗为红玉,坐驾为九龙玉车,冠冕前后悬有十二挂玉串,祭祀所用的礼器为黑玉,彰显了仪式的气派浩大,如同人世间帝王拜大将开国承家的仪式。

“虚”是一个道教哲学概念,指宇宙创生前空无的太虚境界,它无形无象。《道德经》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18]“虚而不屈,动而愈出”,[19]“致虚极,守静笃”[20]等含“虚”的语句。虚心实腹、致虚守静之“虚”,指心灵绝对的空明宁静,不含任何忧虑与私欲。虚而不屈之“虚”,是老子用“虚”来说明道体的虚状,含藏着无尽的创造因子。《管子·心术》有:“天之道,虚其无形”,[21]“虚者万物之始也”,[22]“虚”是道的本质,是无实体的空无状态。虚空灵明,不生不灭,不有不无,永存永在,真空妙有,就是虚的境界。虚作为宇宙的原始状态、修炼的最高境界,在道教修炼中有重要的意义。

玄天上帝的居所在“天一之宫”, [23]位于紫微之上太素秀乐、太虚无上二天之间。这里宫殿巍峨,皆自然妙气所结。琳琅玉树,灵风自鸣,宫商之韵,红光紫云,是玉虚之境,无色之界。无色界是当人心修炼至清静无为时所达到的一种境界,人们无情无欲,无形色之分,心无所著之境。故“玉虚”完全可理解为天界的仙宫、极高处、洁净超凡的道的境界。另外,道教的自然创生说也使用“玉虚”说明宇宙初分后的原始之气是形成一切的本源。《洞玄灵宝玄门大义》的:“三元者:一曰混洞太无元高上玉虚之炁;二曰赤混太无元无上紫虚之炁;三曰冥寂玄通元无上清虚之炁”。[24]“高上玉虚之炁”,指一切道经及万物生成所秉之气,是道的派生。

其次,师相是针对玄天上帝的一项特殊的道教神职而言的。

这个职责尤如人间的丞相一样,具有辅佐帝王、监察众臣之责。那么,玄天上帝辅佐的是哪位帝王呢?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位高权重,具有监察众神功过之责。金童、玉女给玄天上帝执印捧册,册薄专门记录神或人的功过。

在其他诸天神灵中,同样具备“师相”称号和职责的还有两位神明,一位是孚佑帝君,也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被称为“玉都师相”或“玉清内相”,负责监察众“仙”的功过;另一位是诸葛亮,被称为“玉枢师相”或“天枢上相”,负责监察众“人”的功过。虽然这三位师相级的神明负责的层级不同,但同样都有监察其他神仙、众人功过的权责,都是神格非常崇高的神明。所以,玄天上帝的“玉虚师相”宝号,代表着他具有“辅佐玉帝,监察众神”的道教神职。总之,玉虚宫宫名与玄天上帝的神职、宝号以及对道教神界的认识相关。

玉虚宫的俗名叫老营宫。武当山有句俗语:“南岩的景致,紫霄的杉,到了老营不想家”。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特命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率领三十多万军民夫匠进驻武当山,实施武当宫观的大修工程。两位把总提调官的办公地点设在玉虚宫,既是这次大修工程的总指挥部,也是军队安营驻扎的大本营,于是玉虚宫有了“老营宫”的俗名。

二、玉虚宫风水选址

中国古人认为,大地是有生命、有经络穴位的,一如人体。天地一大生命,人身一小天地,古人建筑选址时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讲究天人合一,天地人全息同构,道教宫观建筑格局要与山水的阴阳平衡相符合。

明代大修武当山之时,明成祖于永乐十年(1412年)诏请孙碧云,敕授道录司右正一职事。同年三月初六日下诣敕谕右正一虚玄子孙碧云:“今欲创建道场,以伸景仰钦慕之诚。尔往审度其地,相其广狭,定其规制,悉以来闻,朕将卜日营建。尔宜深体朕怀,致心尽力,以成协相之功”;[25]同日再敕:“今欲重建,以伸报本祈福之诚。尔往审度其地,相其广狭,定其规制,悉以来闻,朕将卜日营建。其体朕至怀”;[26]同年七月十一日,又敕谕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尔等宜体朕诚心,益加敬谨,竭力用工,以答神贶。不可有丝毫怠忽”。[27]明成祖颇费苦心地反复嘱咐,有钦派阴阳典术家、堪舆家法天象地,察脉观气之意。

山主静为阴,水主动为阳,山水交会即阴阳交会。察玉虚宫周围山脉的交会聚结,有形成龙脉的特征,它选择于武当山展旗峰之北的山间盆地,视野辽远,形势壮阔。明任自垣《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描述其风水格局为“左引崇岗,右浚曲水,前列翠屏,后枕华麓”,[28]揭示了玉虚宫选址定穴对山水环境的重视及运用堪舆之术的奇妙构思。

玉虚宫之左为西,是一片绵延的崇岗,与宫之靠山相连,合于青龙砂要圆阔高耸的堪舆规制。左边山坞俗称“张爷庙沟”,是张三丰静养修炼之所,有“张仙洞”(俗称“水帘洞”)、“仙衣亭”、“望仙楼”等纪念张三丰的建筑。金水渠(又称玉带河)起源于西山坞,由西向东,蜿蜒曲折,流入九渡涧。

玉虚宫之右为东,亦有一片绵长的山岗,恰似宝椅的扶手,合于白虎砂要垂头蹲伏的堪舆规制。在山峦与宫观之间,有九渡涧(其下游称梅溪涧)自南向北再向西环绕玉虚宫,涧水穿过仙都桥,转向北汇入官山河。东山一带山岗起伏,河水荡漾,高树茂林,云蒸霞蔚。

玉虚宫之前,排列着连绵不断、长满松柏的山峦,犹如绿色屏风一般,构成玉虚宫的对景,即案山。

玉虚宫之来龙上接武当山主峰天柱峰,发源于乾兑之昆仑,故玉虚宫的祖山是天柱峰,其少祖山是展旗峰,龙脉沿梅子垭、仓房岭蜿蜒而下,到玉虚宫后山结为半圆形山丘,称华麓山。此山即玉虚宫的父母山(靠山)。观察这些山脉走向,具有龙脉贯通,生气聚集的结穴之征。

吉地不可无水。观玉虚宫水脉,更见古代堪舆师的高超。

玉虚宫金水渠(又称玉带河)的构筑颇具匠心,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该渠起源于西山坞,由西向东引入玉虚宫,至龙虎殿前呈环抱状,形成风水术习称的“眠弓水”或“冠带水”。明方升《大岳志略》卷三《玉虚宫等六图》云:“石渠一,宫门之内……渠首起西山之麓,水泉不甚大,仰盈于骤溜滛潦,以成其停蓄之势,延袤数十百武,斗折蛇行入于东涧”。[29]东涧即九渡涧。

玉虚宫所面临的水美称“梅溪涧”,水质清澈,光滑的鹅卵石清晰可见,可谓“九渡溪头一径通,海棠花落水流红”,为九渡涧下游的一段。九渡涧发源于天柱峰之东的“地既幽绝”之处,那里环崖飞湍,悬若匹练。夏秋季节遇到暴雨,涧水奔突,声若响雷,疾若电闪。当九渡涧之水迂回曲行地流到下游时,向北向西环绕着玉虚宫,水流平缓优雅,蜿蜒屈曲,逶迤前行,正好与展旗峰走向形成了垂直的角度以拥抱这片吉地。九渡涧的下游——梅溪涧与青羊涧的下游——蒿谷涧二条水交汇于玉虚宫北天门内,即明堂之中,有如一条玉带穿行而过,又被称为玉带河。二条河交汇的水口大约闭合于两座抱山中间,青龙山和白虎山平衡,符合古人在建筑选址时的适中对称的原则。水口具有雌雄相喜,天地交通的寓意,也是生气聚集的中心,能聚气孕育,生发万物,象征着一种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精神和力量。

传统风水在宫观建筑上提倡坐北朝南的子午向,迎面纳客,因为北为上,古代帝王的座位,身在北方,而面向南方。但是玉虚宫却选择了坐南朝北子午向,原因何在呢?

1、符合山环水抱原则。

风水思想特别强调宫观选址的依山傍水、山环水抱原则。 “玉虚宫恰好处于天柱峰与汉水之间的位置,风水择址重要的依据便是背山面水,加之玉虚宫的重要地位,南方天柱峰与北方汉水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玉虚宫的靠山与面水,这便是玉虚宫采用坐南朝北朝向的重要自然原因”。 [30]玉虚宫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其祖山、少祖山、朝山(案山)、青龙山、白虎山一应俱全,九渡涧自高山倾泻而下,澎湃数十里,流经此处流速减缓,与宫中的渠水汇合往西北折成梅溪涧,宫内玉带河如飘带一样环其宫北,形成堪舆中的“玉带腰围”、“屈曲有情”的吉祥格局。在二条水道的交会口,还专门修筑了一座水口桥,即横跨于梅溪涧之上的仙都桥。水口桥被赋予特别重要的道教意义,因为跨过仙都桥意味着进入神仙的都府天界,利用桥梁为宫貌增添了庄严气氛,引起人们对武当山道教主神玄天上帝的虔敬,而且有索住宫内气流,镇慑封锁住宫内的福泽之气,使之聚不散,行之使有止,达到聚气得水的效果。玉虚宫坐南朝北,可以迎面纳客,来客也才能面山而拜。

2、变与补相结合。

道教主张物类变化观,这种观点源自中国古代哲学学说,并为武当道教所尊崇。如《周易》有:“变,谓后来改前,以渐移改谓之变也;化,谓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谓之为化”。[31]《庄子·秋水》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32]道教的物类变化观作为对各种变化现象的哲学概括,必然离不开对各种具体变化现象的认识。在玉虚宫选址问题上就体现了“变”的思想。如果山脉水流的走向符合传统的风水堪舆理论原则,只是方位子午向相反,完全可以从物类变化观上做考虑,以“反者道之动”理念解决之。因为朝向的反传统而不掬常理,故在宫观建筑中也适当地采取了“补”的办法。如运用巨石雕琢出四个大石鼓,置放于玉虚宫父母殿正后方的靠山上,石鼓敦庄重实,代表着四象或四时,以镇压住不利风水方位的作用。再如“气”是风水的精髓。“气”不能回收,为古时宫观建筑选址之大忌。玉虚宫坐南朝北不利于纳气,为此,风水家们采用增补法,筑三道城墙用以“藏风”,这就形成了玉虚宫的“宫城三进”的建筑格局。

3、场地比例相称。

玉虚宫是明成祖敕建的九宫中最大的一宫。永乐年间(1402——1424年)共建成殿宇道房534间,到嘉靖十五年(1536年)扩建道房达2200多间。从玄帝大殿到父母殿、再到东道院、西道院、四方山门等一应俱全,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清乾隆十年(1754)一场大火把大部分建筑毁于一旦,现存建筑及遗址占地面积1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45平方米,庙房43间。明代玉虚宫的重要使命之一,是承担国家醮祭大典,这种规模的活动对地点的选择是能容纳崇典祭祀的大量各类人员。据明代山志记载:“玉虚宫为山中甲宫,凡遇为国为民修崇祀典,须设总坛于此”,[33]“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一日,钦奉敕谕:拆太监陈喜、廖恭、韦恽、刘斌等管送真武圣像二堂,于太和、玉虚二宫安奉。伏命官道祗即玄天玉虚宫,修建金箓延禧福国裕民斋蘸七昼夜”, [34]都体现了山顶的太和宫与山脚的玉虚宫有着高出于其他宫观的重要地位。武当山的山顶场地狭窄,无法承担如此大规模的道教祭祀活动,而玉虚宫地域宽阔,可以担当举办国醮的活动。玉虚宫的二进之内平坦开阔,可以容纳上万人毫无疑义。

4、名人居所得仙气。

明代巡抚都御史汪道昆《太和山记》说:“玉虚宫山水修广倍遇真……”。[35]的确,玉虚宫所在地“土厚而泉冽,竹修而松茂。幽兰馥馥,丹桂丛丛,金菌馡香,骞林腾翠,如此殊胜则有游仙而居之”,[36]比后来建筑的遇真宫风水更佳。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隐仙张三丰发髻高盘、长须飞扬,从武当南岩、展旗峰一路向北走来,他越过梅子垭、长方岭,行至一片规模方阔的盆地。这里层峦叠嶂,万仞千寻,山脉逶迤,一派蓊郁。他清盼留意于此,结庵“遇真宫”,奉祀玄帝香火,修身炼性长达二十多年。

中国古人进行建筑选址很注重名人居所富有的灵仙之气,这是人影响建筑的反映。张三丰为武当高人,他深藏道法,广具神通,人称“活神仙”,玉虚宫的选址考虑到了张三丰的影响。

            三、玉虚宫艺术鉴赏

武当山脉绵延伸展,千峦收敛,块垒尽去,形成玉虚宫所在的一片地势平坦的盆地,约525万平方米。明代大文人王世贞曾赞颂:“太和绝顶化城似,玉虚仿佛秦阿房”(《武当歌》),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对玉虚宫的景致也是极尽赞美:玉虚宫“……虬柱龙梁,云榱藻井,砌以文石,覆以碧瓦,绮寮云接,飞阁雾连。其外金字银书之亭、真官选客之宇,皆可为他山宫殿。其左右道宇玄观,幽宫秘室,千门万户,流水周于阶砌,泉声喧于几座,姹花异草,古树苍藤,分天蔽日,海上三山,忉利五院,依稀似之[37]足见玉虚宫建筑布局壮阔、气势恢弘。

1、玉虚宫的空间艺术

玉虚宫的整体空间设计为“五城围护”、“宫城三进”的建筑格局,庞大的建筑群以严谨的中轴线对称布局。“五城围护”指玉虚宫的宫墙而言有五层,纳气藏风,具备帝宫威武、庄严肃穆之势。“宫城三进”指玉虚宫的主体建筑从外至内依序分成外乐城、里乐城、紫禁城,采取宫廷建筑法式,富有飞彩流碧、富丽辉煌的皇室家庙效果。

第一道宫墙,是以山为墙的,东、西、北三座天门将山峦连接起来,东道院、西道院围在自然的宫墙之内。剑河之东为东道院,建火星庙一座。在西道院附近接近西天门建有八仙台、仙桃观。大殿西山坳,即西面围墙外,有水帘洞、仙衣亭、张爷庙(时人称三丰祠、无梁殿,为张三丰结庵处——遇真庵)、望仙亭等。

第二道宫墙,以现武当山特区的繁华街市——“永乐盛肆”街口,即明代原玉虚宫的宫门为中心,庞大的宫墙沿大门两侧展布,大门的石柱、枋十分气派。明代文人游记赞叹玉虚宫的规模“如郡城都市”,说明当时“永乐盛肆”的旺盛人气。宫门内东西对称建有神庙——泰山庙和祭祀圣坛岳祀坛。

第三道宫墙,以现存山门为中心,向两侧展布,进入山门为外乐城。中轴线为巨石铺垫的神道。十分醒目的两座对称的嘉靖御碑亭,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敕建。不远处东西各建一座真观祠,山门两侧各建卫房一座。拾基而下为神道(御路)。御路两侧对称耸立永乐御碑亭,院两侧的宫墙上开有东华门、西华门,分别往东宫、西宫。宫门西坞为圜堂、钵堂,宫门东侧为云堂。过永乐御碑亭后,沿着御路前行是架于御带河(金水渠)上的中桥——仙源桥。过桥后为弧形场地,铺砌巨大石板,两边对称各建一座石台为旗杆台。

第四道宫墙,为高崇月台之上的龙虎殿八字墙。八字宫墙分开内外,进入八字宫墙即入里乐城(皇城),方整石海墁大院。院两侧对称建有化帛炉。在化帛炉外侧的两边院墙上,分设东西石门,称为小宫门。

第五道宫墙,是穿过大院后的十方堂(朝拜殿)两边形成的宫墙,宫墙隔断内外为里宫门。进入十方堂的里宫门之内称紫禁城。十方堂左右是厢房、廊庑,它们连接着东西配殿,配殿又以厢房、廊庑连接玄帝大殿。中间为方整石海墁大院,院两边分布五座石雕须弥座的花坛,东有二座,西有三座,在大院的东南角建有一座巨大的八角形青石须弥座礼斗台。大殿后为清代重建的父母殿(启圣殿),为二层砖木结构,硬山顶,穿斗式木结构,小青瓦屋顶。殿西有小观殿,殿东为元君殿。大殿后为方整石挡土墙,墙东下为泉池和放生池。挡土墙上有平台,台上放置四个大石鼓,直径约0.73米。平台后面的山梁上有宫墙和门。

玉虚宫总体空间布局的特点是:

1、建筑与环境融合巧妙

玉虚宫三大山门均建筑在山上,山体宏观地被视为宫墙;“五城围护”,“宫城三进”,虽属人为创意,实则因循自然,它充分利用了这一处盆地的山形山势和九渡涧从西而东环绕的来水,以及九渡涧支流梅溪涧从紫禁城前缓缓流趟的自然条件,在水上适宜地架设了如仙都桥、皇榜桥等桥梁。尤其是金水渠横穿大院中部,这条弧形弯曲的护城河,人为刻意让它成为皇家的标志,但桥沟通了水,自然中显出了神圣及尊严;宫墙也随山峦地形的走势而作弯曲转折。

2、建筑与路径联结神圣

玉虚宫是具有神圣意义的场所空间,但是在通往每一个特殊的场所时,如山门、龙虎殿、十方堂、玄帝大殿、父母殿等殿堂时,都有御路的铺砌,有神道的路径空间的存在。神道御路、高高的崇台,让工字形平面建筑格局相互联通,它们联通的是供奉玄天上帝的神的世界,是一个富有特殊意义的场所空间。整个神道、崇台都是为了支承、烘托这一场所空间的。那些踏阶,如龙虎殿的十八级台阶,构成了一种路径空间,而路径的终端一定是神圣的殿堂。外乐城、里乐城的宽阔大院广场,兼有政治性与宗教性的神圣空间,那么这时的御路便特别的漫长,一道道宫墙、一重重“城廓”,因了这着意布置的长路而联结而得以强调。两座旗杆台,是道教举行斋醮时扬幡升旗的地方,走入山门的石栏护道都是三重路基,证明了玉虚宫是国家举行斋醮法事、迎接高级官员之地,是高规格的要地。

3、建筑的围敞衔接得体

在玉虚宫的建筑创作中,围合与开敞是设计中核心问题之一。老子曾讲:“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经过精心地设计围合与开敞,形成了一定的空间部分,正是建筑的实用的依托所在,这个空间不仅仅只为实用,它也涉及道教的思想层面。玉虚宫三大山门建筑在山上,属于开敞式状态,它的意义在于反映道教的无的思想,道法自然的精神,是中国园林建筑的典范,因为从更广大的空间上看玉虚宫,它不设围墙,依山就势建筑山门,意到神至,仙衣亭、望仙亭、四座御碑亭都是四面通透的,由神道为中轴线能够穿过的如龙虎殿、十方堂等,都是开敞的空间。在玉虚宫这一建筑组群中,场院都十分阔大。金水渠的河渠围合成一定弧线弯曲度,一色的青石护栏也因这种弯度变得更为悠长流畅,加强了场院的阔大。但到了里乐城则开始围合宫墙,新的空间的方阔或横宽纵长被分割出来,再以厢房、廊庑连接,组成了一个富于变化,同时又具有内在统一感的空间序列,玉虚宫建筑空间的韵律美与节奏美都表达了出来,使得道教建筑的空间具有了艺术品味。

2、玉虚宫的造型艺术

建筑是由大量物质堆砌、雕琢、组合而成的形体,是一种造型艺术。玉虚宫无论从整体组合,还是单体设计,都因以典型的明代官式艺术风格而为世人所认知。

1)玉虚宫的整体造型风格

玉虚宫的整体造型风格突出地表现为端庄对称。玉虚宫的五道宫墙同时向两侧重重展布,宫门则以中门为中分,两边侧门相互对称,八字墙左右相同,依院落层层递进,富有庄严堂皇的气派。永乐年间和嘉靖年间的四大圣旨碑亭,规制相同,都位于中轴线的两侧,沉稳端庄。其次还表现为阔大崇高。如第三道宫墙东西宽190米,南北长231米,现存宫墙仅为原建规模的十二分之一。其三大殿,即玄帝殿、十方堂、龙虎殿,均前设宽广月台,庄严肃穆,创造出道教敬神、建醮的清虚世界。设想经过漫长的御路行进后,登上近4米高的崇台,望见高屹台上端立的玄帝殿时必然顿生敬畏之情。

2)玉虚宫单体建筑的审美价值

玉虚宫现存的几座单体建筑,如嘉靖皇帝御制碑亭、歇山顶式宫门、玉带桥、父母殿及一些主殿遗址,从材质、雕刻、彩绘、装饰等方面去审视,都值得称道。

修筑玉虚宫的材料主要有砖、石、木、琉璃等。如宫墙、宫门、宫殿等,为砖构建筑。墙、门、殿的顶,都用琉璃盖顶。斗拱、大梁、立柱等,大量使用了木材,其变化程度很高,造型多样,展示出宫殿的道教特色。运用更多的是石材,一望无垠的阔大场院,多用青石板铺砌,打磨的十分规整、精细方正。龟和碑分别以一块巨石雕琢。饰栏丹墀、石栏望柱、金水渠渠身、桥基的抱鼓石,都是石雕的艺术精品。

以石为原料进行雕刻,也是玉虚宫的一大特色。如座落于石制方形须弥座上的宫门,三侧底座压地隐起浅雕类似草龙和云草结合为母题,形成绳带结式的装饰图案,纹样相互交结,看上去有种连绵不断的舒服感,它具有抽象的形式美,意味着子孙万代流传不息的意思,纹样相嵌在对称的竹柱之间,既盘曲对称,又流畅自然,非常完美。碑额绘有双龙戏珠浮雕,中有“圣旨”二个大型篆体字。龟座造型古拙,富有质感,形态逼真,整个雕刻具有典型的明初石雕艺术之特点。

色彩在玉虚宫中的使用,进一步突出这组建筑的道教风格。如绿琉璃琼花照壁,色彩的使用便艳丽大胆,主要有绿色、黄色、朱红色组成,顶为绿色琉璃瓦。北建故宫,南修武当,故宫是红墙黄瓦的皇宫建筑,玉虚宫做为皇室家庙使用红墙绿瓦,而同时代的平民则只能使用青瓦。这种色彩的差异在于它们的用途、象征意义以及等级的不同。化帛炉通体为绿琉璃构件砌筑,建在一座方整石须弥座之上,歇山琉璃瓦顶,内部是耐火砖砌筑,上有烟囱口。正面有拱劵烧化填入口,并专设单人磴道,四周有21套石栏围护,整座化帛炉小巧玲珑,华丽实用,专供信士烧香化帛使用,绿色为主色调,有黄色窗花和隔扇花,恰似绿中点金。而金色的使用是皇家宫殿或皇室家庙的专例。修复后的碑亭檐顶,大量采用金、青绿、五彩、伍雅墨色,有皇家建筑和玺彩画、旋子彩画等级别很高的形式,美轮美奂。

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玉虚宫是道教宫观建筑的经典之作,区区笔力实难诠释它那隽永的人文魅力。

注释:

[1][2][3][4][23][25][26][27][28][29][33][34][36]明·任自垣、卢重华著,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第136页,第136页,第21页,第13页,第37页,第98页,第100页,第270页,第136页,第549页,第136页,第45页,第136页,1999年版;

[5]陈垣编,陈智超、曾庆瑛校补《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第467页,1987年版;

[6][7][8][9][10][11][12][13][14][15][16][17]中国武当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编,《武当山历代志书集注(一)》,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43页,第43页,第46页,第47页,第47页,第50页,第50页,第43页,第43——46页,第48页,第48页,第48——50页,2003年版;

[18][19][20]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第71页,第78页,第124页,1984年版;

[21][22]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中)卷十三,中华书局,第770页,第776页,2004年版;

[24]中华道藏》第5册,华夏出版社,第527页,2003年版;

[30]于沣,《浅析武当玉虚宫坐南朝北的原因》,《中外建筑》,第23页,2009年第12期;

[31]刘玉建著,《周易正义导读》,齐鲁书社,第105页,2005年版。

[32]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中),中华书局,第425页,1983年版。
[35][37]程明安、饶春球、罗耀松,《武当山游记校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第106页,第53页,2002年版。

作者简介

宋晶:1964——,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法与旅游系教授,主要从事哲学、武当文化研究。(潘世东转载于《荆楚文化与汉江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