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成达教授:新型城镇化的新路径:生态小城镇 大有作为


新型城镇化的新路径:生态小城镇 大有作为
/袁成达
中国内需经济的最大潜力在广大农村和乡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也在农村和乡镇。中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实际上是抓住了稳增长、转方式和调结构的关键,困难之多、压力之重和挑战之大前所未有。应当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增强新型城镇化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切实破解“三农”问题,避免农民增收更加艰难,农业发展更为复杂,农村稳定更为严峻。创新生态小城镇经济模式,将产业做成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发展模式,对于新型城镇化中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生态环境治理、消化过剩产能、培育新的增长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这是从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提出的生态小城镇化战略构想,对于新型城镇化未来走向将影响深远。
新型城镇化首先需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积极支持乡镇建设,让农民足不出户过上城里的生活。近几年,各地搞的新农村建设典型,通常是原有经济实力很强的乡村,有的搞大型企业,有的吃矿山老本,很少是真正从土地上站起来的。但在山东莱阳一个叫濯村的地方,这里经过15年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农业生产企业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和农村生态田园化的发展之路。给我们的启示是,要解决农民问题,就要大量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要解决农业问题,就要坚决改变一家一户零散、落后的耕作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培育壮大农村经济;要解决农村问题,就要改革土地产权制度,真正落实好小城镇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的城镇化”,就是将农业、农村和农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结合自身特点,创建具有乡村特色的生态型、集约型、乡土型的农村产业综合体。因地制宜地打造本区域的支柱产业,尤其是在绿色食品、绿色果蔬、生态旅游等产业方面,拥有长远优势。地处贵州西部普定县的马官镇,利用自身丰厚的民族文化,做足民俗文化旅游,以乡镇发展为龙头,以市场为手段,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村镇建设,打好文化旅游牌,通过几年努力,马官镇呈现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新气象。群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不少的殊荣。其发展之路正是立足当前农村实情,依靠农民,发挥自身独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山区旅游业,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步伐,辐射带动城镇周边村组农民共同奔小康。
生态小城镇经济模式是解决农民、农业与农村问题的必然选择。在中国,读不懂农民就读不懂中国,读不懂农业就读不懂中国经济。农民增收完全不可能通过1.8亿亩土里刨食解决。以农户为经营主体的传统农业,根本无法承受经济社会发展之重,十分有必要引进工商资本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实打实地兑现工业反哺农业。中央有必要改变以往对“三农”撒胡椒面的补贴方式,将每年对“三农”投入的近万亿各类补贴拿出一半,再加上引进工商资本,每年在全国每个省(区)扶持若干乡镇,整体连片开发创建高效农业综合体,做到扶持一个乡镇,带动一片乡村,富裕一批农民,彻底让农民走出贫困,走上小康。这样的做法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小城镇,大作为。走生态小城镇发展思路,要细致调研,科学规划,切合实际地确定发展模式。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自身发展的条件和规律。因此.生态小城镇的模式应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制定.其发展思路应根据具体条件及自身规律进行选择。
不断强化生态小城镇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生态化水平。改变生产环节模式和消费环节模式。逐步将以往的传统粗放式“单向型”、“经济型”城镇发展模式转变为可持续的“闭环型”、“效益型”发展模式。例如,对经济条件比较好,工业企业较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小城镇,工业向园区集聚,集中建立清洁产业园,形成生态工业模式。
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培育乡村生态旅游业体系。例如,位于城市远郊区,主要分布在农业生态功能区内的小城镇,具有提供城乡居民菜、瓜果、禽、肉的主要生产基地功能,围绕发展空间领域,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打造生态城郊观光型和林粮牧业型生态农业为主的生态农业模式
建设美丽小城镇,留住“乡愁”。改善生态居住环境,集中建设生态居住区,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态小城镇,让绿色环绕城镇,让居民能看见田园风光。
用生态理念建设小城镇。打造与自然充分和谐、资源消耗低、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生态住宅和生态社区,设计具有大自然氛围的生态公共空间和景观,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活俭朴、行为自觉和系统和谐的文明向上的现代新型小城镇。
用乡土文化美化小城镇化。由于每个小城镇都有其自然和人文积累的历史过程,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因此在建设结构模式上应保留、延续、体现其地方性,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人文风情的特色小城镇。同时将其郊区的风景园地、蔬菜基地、交通走廊、隔离绿化带和基本农田防护绿化带结合,将城镇外围的自然的田园风光和新鲜空气引入城镇,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在进行小城镇建设时要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