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危机及其他
文/袁成达
近几年,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履缓慢,效果也不明显,除了结构转型升级的复杂性以外,还能看到资本逐利的魅影。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浙江温州一企业主手下有1000多名工人,辛辛苦苦经营一年赚的利润不过100多万;而其妻子在上海买了10套房子,8年后获利3000万。
网上的故事在现实中不乏个案。这个故事一方面反映了社会上的金融套利行为的严重,中国房地产业的畸形繁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制造业日薄西山,已经到了相当危险的程度。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危机,只有转型才有出路,这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早已经成为各界的普遍共识,然而转型为啥这么难?
中国制造业繁荣的根基一直不稳固。产业主要集中于低端链条上,掌握不了产业的制高点;中国买啥啥贵,世界市场的原材料定价权左右着中国制造成本;以出口贸易为主的经济对外依存度畸高等。
内部环境使得制造业成本加大。近些年,高速的工业化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造成“四面霾伏”,倒逼国家加大对工业污染的整治,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势必关门;加之土地和劳动力等各种成本的上升,利润微薄,难以为继。以粗放式发展、低端生产为主的中国制造业正在失去往日的辉煌。
外部因素迫使低端制造产业转移至东南亚、拉美等地。原来在东南沿海红火的中国制造业有存在被越南、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和墨西哥等拉美国家取代的危险;加之在高端产业方面,面临着欧美国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的挤压和欧美对华大量的反倾销案,更加重了中国制造业的压力。
李克强总理上任伊始,就将“调结构”和“稳增长”并提,并做出了小微企业减税,进一步推动营改增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但从政府应对制造业危机的很多措施从实际效果来看成效有限。政府大力扶持的光伏产业大规模过剩;中央强调要让金融回归实业,但在实业利润微薄,推行城镇化过程中的房地产业融资利润丰厚的情形下,资本逐利的现象频现;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口号的大量科研投入,非但没有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反而造就了一个科研经费利益所得者群体。
因此,中国制造业的下行与房地产等丰厚利润产业的火爆之间的鲜明对比,是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的一个缩影。
产业与就业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中国这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度,就业人口压力大,产业发展就要跟上。产业转型升级,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