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罗缉思维”节目讲了有关反垄断的话题,很有意思。罗胖通过对世界反垄断历史的回顾,阐明了这样一个观点:即垄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本没必要去反,因为市场条件下的垄断,并不会伤害消费者的实际权益。而行政性垄断也必然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道理很简单,垄断的边界其实是难以界定的,比如当年微软的所谓垄断,如果将它的视窗和办公系统相对软件市场而言,其所占的份额是很微小的,根本谈不上垄断。况且,它的竞争优势地位也并不危害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因为潜在竞争的无所不在,它即便实力很强,也并不敢将其产品的价格定的过高,反而还要努力地完善自身的产品功能,讨好消费者,以确保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的可持续。
我们现在很多人对垄断的深恶痛绝,其目标针对的是我们国内特有的行政性垄断,比如以三桶油为代表的资源型垄断,和以电信、银行为代表的特殊行业垄断,这些国有企业在特定行业中垄断地位的形成,是由国家行政权力赋予的,行业准入的门槛很高。这种垄断局面的形成,使得这些垄断企业依托某种天然的竞争优势地位,坐享丰厚的垄断利润,以致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在改善服务方面缺乏紧迫性和责任感。显然,这样的垄断局面是要依靠改革来打破的,因为这种局面的存在,严重抑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严重伤害了广大消费者群体的切实利益。
对垄断问题的认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直接影响到很多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定位。如今国内年轻人在进行职业选择的问题上,最热门的基本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报考公务员,二是争相去垄断国企。导致如此倾向的动机并不复杂,无非是认为这两类去向的利益更有诱惑。但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选项其实是存在很明显的功利色彩及短期行为局限的。首先,做出上述选择的这些年轻人,他们大多是从眼前和短期的利益权衡角度来衡量其价值大小的。因为现阶段公务员和垄断国企这两个职业方向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个人的所得与其贡献的实际价值尚未真正对等,正是这些不公平现象的存在,才对很多人的选择产生了严重的误导。
而从发展的角度上说,这些问题正是接下来的改革要解决的重点啊。这一年来,很多着眼于打破行政垄断局面的改革举措正在陆续出台,比如在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的亮相,民营银行的紧锣密鼓筹备,正在形成对原有国企银行垄断的强烈冲击;在电信领域,各虚拟电信运营商群体的纷纷亮相,也正在电信行业形成群雄逐鹿的竞争态势;在能源领域,中石化已公开提出,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其销售环节,先期即可占到30%的份额。而这些仅仅是个开始,可以预期的是,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加速,那些由国企一统天下的某些行业垄断格局,将会很快成为历史。面对这样清晰的社会改革大趋势,真的要提醒一下正处在职业选择阶段的年轻朋友,务必要理性审视自己的求职意向了。真正决定一个人今后职业品质的不是所在的行业是否处于垄断地位,这些随时都可能发生改变,还是将自己求职努力的重心调整到学习技能、积累经验、收获成长的理性轨道之上为好。
从现实的角度上说,一个新人即便如愿进入了心仪的垄断国企,但因为那里的管理过于精细刻板,你的学习和历练空间受到严重局限,并很可能在不久后就可能遭遇改革导致的重组和剥离。在这种情况下,新人的地位的确会很尴尬,却又很无奈。期待中的利益没得到,学习的东西却很有限,在改革的大趋势面前,完全可能成为被牺牲掉的分母。这种情况的发生完全可能是大概率事件,出于对自己的负责,还是直接进入在市场环境中生存、有较好成长性的民营企业更为现实和理性。对于那些正卯足了劲,一门儿心思想进垄断国企的年轻朋友及家长们,不妨重新思量一下是否该调整一下自己的职业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