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与制定》(周天勇,高等教育出版社)读书笔记


 

【书籍出处】:周天勇.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与制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一、城市发展战略绪论

1. 城与市有所不同,城的产生主要在于降低保护财产安全的成本、降低分工和协作费用;市的产生主要在于降低交易费用。总的来说,城市的产生主要在于集聚经济

2. 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有区别,规模经济强调生产规模扩大下的单位成本降低;集聚经济强调空间范围集中导致的边际成本降低和边际收益提高。

3. 城市集聚有经济与不经济之分。集聚经济主要表征为地理集中导致的产业分工后协作成本节省产品和服务交易成本降低、产业发展的最低市场经济规模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和资源共享的提供等。集聚不经济主要体现在交通拥堵、生态环境下降、社会问题集中等负外部效应增加、企业和居民生活成本增加以及政府公共物品提供成本增加和管理难度加大等。

4. 城市集聚的经济与不经济产生了最优城市规模研究的必要。目前,最优城市规模研究主要面临着不能证明特大城市集聚不经济会大于集聚经济不能证明城市会长时间处于某一恒定优化阶段不难推翻小规模城市存在可能性

5. 城市发展的主要思路包括两类:一是禁止要素流动,并调节利用率较高地区的要素至利用率低的地区,以平均主义实现差距缩减;再就是以要素自由流动和欠发达地区补贴和降低税费,促成发展中效率与公平的协调

6. 决定人口流向的不是政府意愿,而取决于发展和就业机会、收入水平高低、语言文化素质和政策障碍的大小、政府政策宽松与否、工作条件和社会保障条件规范性等。

7. 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包括单个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战略,以及区域内甚至国家内城市体系的规划和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城市功能分区规划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城市功能与结构适应性规划城市化与城市体系发展规划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适应性协调规划城乡公共服务的社会发展规划

 

二、城市发展战略的目标和依据

8. 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是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城市依据其发展的外部和内部条件制定的、在较长时期内所追求的具有定性定量要求的具体目标。战略目标主要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地理与空间目标生态环境目标等。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必须基于系统性明确具体性科学性弹性性等原则予以制定。

9. 城市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涵盖对国家总体目标的分解和执行城市发展自身目标选择两个层次。国家总体目标主要涵盖城镇化目标城镇体系综合经济实力提升目标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总体目标、结构目标、功能目标、协调度目标)。城市发展自身目标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目标体系(资源开发和利用目标、产出目标、公共财政收入支出分配目标、物流目标、消费目标)、经济结构目标体系(城市产业结构目标、城市就业结构目标)、外向型经济发展目标(外资利用目标、外贸总量目标、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目标)等。

10. 城市发展的地理和空间目标主要包括国土空间的整体开发目标城市空间规模总量目标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目标城市内部空间功能结构目标城市交通管网改造目标城市居民居住空间目标等。

11. 城市发展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城市人口目标(人口规模、人口密度、人口的结构、人口素质等)、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目标(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住房水平改善、居民闲暇时间)、城市文化目标(文化事业发展、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社会文化交流活动、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城市社区建设目标(组织建设、社区管理和服务)。

12.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主要包括土地利用与建设目标城市环境质量目标(水、空气、噪声)、城市污染控制目标(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废气处理、污水处理、噪声控制)、城市环境建设目标(集中供热、燃料气化等)、城市生态建设目标(公共绿地、绿化)、资源能源消耗目标(单位GDP能耗)等。

13. 城市发展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到城市发展的条件和优劣势。其中条件包括资源条件(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地理交通条件(城市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文条件(历史、名俗和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制度、人才)等;约束条件必须考虑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约束技术约束(技术性基础设施、传统技术、现代技术)、经济社会条件约束(社会性基础设施、人口与劳动力、体制政策和规划约束)等。

 

三、城市发展战略的模式和方案

14. 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发展程度或城市化水平一般有两个重要指标:人口的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水平。按照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互动关系可以将城市发展道路划分为工业化与城市化均衡互动的渐进式城市化道路1819世纪英国城市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混合推动的加速城市化道路20世纪早期美国城市发展)、工业化强拉动的跨越式城市化道路(二战后东南亚、巴西的城市发展)、政府强控制型的滞后城市化道路(二战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个人认为还应加上强政府推动的超前城市化道路21世纪中国)。

15. 基于城市空间布局多样性原因阐释的视角,城市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主导产业决定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空间结构决定的城市功能模式、成长阶段决定的城市演化模式。产业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制造业城市资源型城市商贸城市现代服务型城市休闲旅游型城市城市空间结构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国际大都市模式都市圈模式组团式城市模式卫星城市模式成长阶段主导的城市演化模式主要包括脱胎于农业、工业的原生城市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张的现代城市逆城市化发展的现代城市传统和现代城市的更新调整模式

16. 基于发展主体选择的城市发展战略包括市场主导型城市发展战略政府主导型城市发展战略混合型城市发展战略。单个城市发展战略选择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技术发展现代分工体系构建和演变现代城市政治文明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因素。

 

四、城市发展战略涉及的几个重大关系

17. 城市发展战略制定首先要考虑总战略分战略子战略的关系。总战略的制定要以分战略为基础,分战略的制定要考虑总战略的意图的框架。城市发展战略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空间建设目标和可持续目标等目标系统,也包括科技措施、投资措施、管理措施等措施系统。中国城市发展战略选择必须适应环境承受力腹地的资源承载力城市自身的集聚经济承受力考虑区域或国际经济中城市的竞争力等。城市发展战略制定一般从经济发展战略入手,首先展开经济发展战略的可行性研究,进行经济发展战略的内部平衡,再进行分战略和子战略的平衡。

18. 城市发展战略制定还应处理好与城市空间规划的关系。现代城市空间规划具有如下特征:强调长远期和宏观层次的规划研究,淡化规划期限;强调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强调打破行政界线,从经济区和区域层面展开规划;强调城乡结合;重视城乡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将之放到与经济建设同等地位上;强调规划与管理的动态结合。处理城市规划空间与城市发展战略的关系必须实现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包括规划先行、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坚持市场化运作、注重科技创新等。

19. 城市发展战略制定也应处理好与区域和城市体系的关系城市体系主要包括小城镇、中小城市、地区性大中城市、都市和亚都市。城市发展战略必须首先确定城市在区域和城市体系中的位置和功能。这必须考虑区域经济的整体布局,研究不同级次的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应担当的角色;还应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中各个城市特色经济的构建以及城市之间的互补性。

 

五、城市发展战略及其实施的可行性及风险分析

20. 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的可行性主要包括战略目标可行性、城市发展模式可行性。其中战略目标可行性主要涵盖战略目标与城市发展战略系统的一致性、城市发展战略与全国、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一致性、城市发展战略的经济目标可行性、城市发展战略社会目标可行性、地理和空间目标可行性、生态环境目标的可行性等。生态环境目标可行性重点考察环境污染治理目标可行性,包括环境污染治理的社会可接受性污染控制行动的可承受程度环境技术的可能性法律法规支持性政治支持度。城市发展模式重点考察城市化速度的合理性、城市发展模式是否因地制宜、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持久性。

21. 城市发展战略实施具有包括基础设施投资过度或不足环境破坏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城市建设投资不足缺乏公众支持等风险。应围绕建立高效率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集约化利用城市土地、科学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搞好城市发展规划等措施,规避城市发展战略实施风险。

 

六、科学和民主地制定城市发展战略

22. 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制定的一般程序:提出动议,将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纳入政府政策议程(外在始创型、政治动员型、内在创始型);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科学评估,提交市民和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城市发展战略的合法化

23. 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制定的基本方法包括定性分析法(个人判断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脚本写作法)、定量分析法(运筹学方法、系统分析法、统计方法、数学方法、计量经济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整体分析、结构分析、层次分析、相关分析、环境分析)。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还应适当借助计算机等辅助决策手段和方法。

24. 政策制定者一般包括政府系统内部的政策制定者(各级行政首长、普通职员、专家和专家级人员)和政府系统以外的政策制定者(官方政策研究机构——政研室、半官方半民间的政策研究机构、专业研究机构、咨询服务公司、科技情报研究机构、专家顾问委员会、各种民间协会研究会)。应从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能力结构、性格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政策制定者。

25. 城市发展战略合法化的程序和过程主要包括:提出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议案;审议城市发展战略议案;表决和通过议案;公布程序。

 

七、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反馈和调整

26. 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合理性、统一领导和指挥原则基础上;成立由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战略实施领导小组;做好发展战略向实施战术的合理转化和具体对策细化;同时,还应准确划分城市发展战略阶段。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必须建立在法制化、公开化、程序化、协调化、加强监督检查的原则上,还应加强用地规划的管理、建设工程规划的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27. 城市发展战略执行的反馈主要包括考核城市发展战略完成的内容和重点(年度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结构变化情况、部门之间的发展情况、效益提高的情况、社会发展情况、可持续发展情况)、评估城市发展战略的执行情况(对战略管理组织体系和沟通机制的评估、对战略制定-决策-执行-控制与评估-预警等程序的评估、对战略实施效果的内部和外部评估)、对城市发展战略完成情况的督促与检查(自我检查、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检查)。

28. 城市发展战略可以适度调整。城市发展战略调整必须基于科学民主、法制化、稳定性、开放性等原则,着重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战略实施组织的科学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