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挺住”背后的抗争?


“东莞挺住”背后的抗争

2月11日,钱江日报发表了刘雪松的一篇时评,题目是“东莞挺住,谁在亢奋?”

毫无疑义,黄赌毒绝对都是社会的一颗毒瘤。染上黄赌毒,人的精神就会颓废、道德就会沦落、体质就会亏空。打击黄赌毒,赢得社会、公众的一片喝彩声,应该是在情理之中的。

然而,这次广东警方对东莞性业的围剿,却大大悖逆了这一情理的正常逻辑。

透过刘雪松时评的视角,社会、公众看到的是一种叛逆性的呼喊。这种呼喊从实质上看,更像是对央视曝光、警方扫黄打出的一记反击的耳光。

东莞性业繁荣,估计是地球人私底下都知道的事。不然的话,人们就不会把它调侃为中国的“性都”了。黄赌毒在东莞可称得上一个支柱性产业,每一年可为这个城市创造出七分之一左右的GDP。

一年创造七分之一左右的GDP,这样的产业链谁又想真心割舍呢?对于性都的调侃,东莞市长袁宝成也是极尽文字游戏之能。他说,作为政府,我们从来没有认为要依靠这些来发展城市,我心目中不存在(性都)这些名字。

黄赌毒明明在性都的东莞泛滥着,却睁着眼睛说瞎话。于是乎,央视报道看不下去了。

继广东警方重拳清剿陆丰市博社村这一广东第一大毒穴毒村之后,被调侃为中国性都的东莞,其繁荣至今的性产业便很快“大祸临头”了。须知,黄赌毒是个连体儿,必须连在一块打下去,才可能净化当下污浊的社会、颓废的精神、丑陋的灵魂。不打黄赌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就立不起来。

前天,央视揭秘“莞式服务”,这不可能是偶然,而是一种大动作前的先兆。广东警方大战性都扫黄抓淫,这对东莞市长心目中的自我否认绝对是一记重重的耳光。如果没有泛滥繁荣的性业,又何以被调侃为中国的性都。身为性都的市长,却装聋作哑,不作为,又何以面对自己圣洁的党性,肩负的重托。挨炮轰重批,似乎是逃不掉的。

然而,这次却居然逃掉了。国人、媒体的矛头没有指向那些被停职调查的当地公安局、派出所的局长、所长,而是一个个被反绑双手的性工作者。

扫黄打淫应该收获社会上的一片喝彩声,这可能是央视曝光“莞式服务”的一种预判。然而,不幸的是,被称为国嘴的央视,这次却被叛逆的公众耍弄的一回。

正如刘雪松所看到的那样,报道程序以及正义感几乎无可挑剔的央视报道,遭遇了另一记反击的耳光。“东莞挺住”的声音,以公民下半身性福权、娼妓血泪生存际遇、性业权力庇护等另一种正义理由,将东莞弄成了需要全民支援的地震灾区。

闪击性都,却招惹来“东莞挺住”的阵阵怒涛并不是一夜间主张卖淫合法化、职业化的队伍壮大了,也不是这个社会的三观凌乱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了,而是对当下的现状、体制、官腐、权横以及底层生存境遇的一种曲线的抗争。反绑性工作者,使“东莞挺住”的阵阵怒涛仿佛找到了发泄自己仇视现状、仇视体制、仇视官腐这种狂躁、逆反情绪的出口。这种情绪,把东莞性工作者的生存境遇当成一种人生的悲剧,病态的孽缘,仿佛她们的性业孽缘在体制、在官腐……

这是一种病态、畸形的社会情绪,它们把当下的负面都不分青红皂白地归咎于体制,仿佛体制是最大的孽缘。它们叛逆社会、群情激愤,以病态的心理、极端的情绪审视这个社会,以仇视、不合作的姿态云集式的宣泄自己的不满、愤激、抗争。

在这种狂躁的情绪中,“东莞挺住”实质上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伦理悖论。东莞性业繁荣,他们骂政府法治不作为政府严打性交易、性泛滥,他们又喊东莞挺住。这种为反对而反对、为抗争而抗争的情绪宣泄,只要找到合适的出口就绝不放过自己抱怨体制、抱怨政府的机会。这种情绪,是激化内部冲突、制造社会分裂、加剧党群对立、引发不良事端的酵母,绝不能听之任之。

2014年2月12日初稿于论道书斋   胡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