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辣椒也知辣(许华艺)


不吃辣椒也知辣
我有一位网络上的老师,他主要是研究和学习“和谐学说”的。他曾经发过他的作品《和谐学》给我看。可是,我看不懂。最近,他身体不好,我打电话给他,抱欠地说,“我读不懂你的作品。”可是,他并没有悲观。他仅是叹我学得太多,学得太杂,没有系统化,没有集中精力在一次突破。所有的作品等等皆是皮毛一点。没有什么“作为”。可是,老师对我很好。他还是鼓励我。他说,你读不懂是正常,是你认识与知识体系不够。他给我举了个例子:吃过一支辣椒的人与吃过一百支辣椒的人是不一样的。。。。。。(他的意思是说,人生经历与人的知识结构,体系的深厚是不一样的。所以意识驱动了他们的行动。他们的作为也是不一样的。)
他说这句话,我在我的知识体系与认识之中,我对这句话有新的看法。我认为,不吃辣椒也知道辣椒是辣的。
首先,其实我说不吃辣椒也知道是辣的原因是,我们以前已经吃过辣椒了。我的意思是:我们做人应当对任何理论,知识。。。。。。皆要有感性的认识。我是理科学习者,但是,我有位同学,朋友说得很对。我虽然钻研于理科,但是,他对我说,我必须要有艺术的支持,要有点艺术细胞。就像爱因斯坦一样,爱因斯坦拉小提琴非常的有名。所以,理科必须要有艺术细胞。我个人认为,我们应当对任何事物都要有感性的认识。所以,我们我们应当有广泛的知识面。而我们当今的中国初中学习,教育等等最主要的是感性认识。所以,在十几年前的韩寒,他认为,初中的学习是多余的,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十几年过去了,韩寒没有任何成就。仅是靠广告吃饭。而当今的中国,第一位中国国籍的诺贝尔得主——莫言,则开始风云了。我相信莫言的知识体系是非常的广泛。所以,我们在读书学习的时候,特别是初中以前的学习(包括初中学习),是必须要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的,从而提高我们的感性认识。从而,我们吃过了辣椒(有了感性的认识),以后我们不必吃辣椒也知道辣椒是辣的了。
其次,对于事物有感性的认识我们还可以提高文学,等等水平。从而使娱乐具有高素质的享受。娱乐,我们任何人都是必须的。物理中所说的“熵”就是这种理论。“熵”对于汇聚是不好的,复杂是不好的。“熵”越是集中,特别是人的大脑中的“熵”越是集中。那么,这个人就会胡思乱想东西。造成神经错乱等等恶果。我举个例子:我们办事情,如果过于紧张,过于集中精力,最后可能造成精力不足,办不好事情。如果,我们一边办事情,适当地开开玩笑。把人大脑的“熵”分散化。那么,我们更容易办好事情。“熵”就不用那么复杂。
其实,我说的不吃辣椒也知辣。我这句话是矛盾的。我想说的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特别青年以前应当感性地认识多点事物。越多越好,从而再去学一技之长。这样有利于我们人生的“熵”。到了钻研,工作问题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可以不尝“辣椒”了。也就是遇到问题我们就不必任何事情都亲历亲为了。我们利用我们的感性认识去辩断事物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了。
其实,许多成名了的人。我们觉得他们说话很有道理。这表现在几方面。我们利用感性认识就知道,他们所说话的意思了。他们说话有道理,首先,我们是知道他们说话的意思的。其次,他们说话有道理是我们太崇拜他了。其实,他们说的话我们也是可以体会得到的。我举个例子,其实,我是有点口吃的人。在我身边的人觉得我说话有水平。但是,我常常说话,没有能力表现出我的意思。不过,我身边的人听我说一大半。虽然,我不能够表达我的意思,但是,他们已经知道我说话的意思,说话的道理了。这是他们感性认识强的原因,也就是他们的知识体系比较高的一种表现。
所以,许多成名了的人。他们并非高人,他们也是凡人一个。他们仅是在其中的一个领域有优势而已。他们成了名,就有很多人崇拜他,从而他对于理论的论述多人看,觉得他所说的话有道理而已。其实,他们所说的这些话,我们许多人也是说得出来的,干得出来的。仅是千里马埋没有九百里马而已。
我的老师说,吃一支辣椒与吃一百支辣椒对于辣椒的辣感觉是不一样的。但是,吃九十九支辣椒与吃一百支辣椒,也许,吃九十九支的感觉辣比吃一百支辣椒更加深刻。
另外,成名的人也是不一定比得上没有成名的人的。也许不成名的人他们的认识也更广泛。如孔子周游列国,在孔子的年代,比孔子名气大的人也许有的是。是后来,周武王利用了孔子的学说,孔子死后300年才体现了他的才能。另外,还有哥白尼等等伟人。
但是,不管成名的也好,不成名的也好。他的理论与学说能够给我们认识,特别是感性的认识,这样才能够让所有的人接受。也就是说,像辣椒一样,我们有了前人的基础,或者研究我们才能够理性地认识。另外,如果我们吃辣椒,我们只管着吃,对于品味也是“品”不出来的。也就是说“熵”的汇聚与混乱,我们的思维也是不利于发展的。就像学生学习一样,如果一味地学习,学习,那仅是个书呆子。如果我们体力与脑力同时发展,也许效果更加突出。也就是我说的,吃九十九支辣椒也许比吃一百支辣椒对辣的分辩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