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郧阳府大劫百五十年祭再回溯


晚清郧阳府大劫百五十年祭

邢方贵

摘要清同治初年,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启王梁成富、祜王蓝成春等将领西征豫、陕,扩大太平军的声势与地域他们辗转于陕西、汉水一带,迅速取得十余万众。便率众攻取鄂豫川陕四省毗连地域的重镇郧阳府城,以扩充军备并控扼汉水流域。

十余万太平军既无根据地,亦无完备的后勤保障,所以他们自河南进入郧阳境内,一路抢掠以取给养;又遇官军及地方武装阻截,则沿途焚烧山林以驱敌。这场持续近三年的战争,使本来富庶的郧县东八乡及郧西县山林尽毁,农业基础设施及商业通道也遭受严重破坏。致这些地域后世水土流失,土地贫瘠,陷入贫困境地。应该说,这是郧阳历史上的一场大劫。

关键词晚清  郧阳府  太平军  大劫

清同治初年(18621864),郧阳府城及所辖郧县、郧西地域曾遭受一场大劫,距今恰一百五十年。是以翻检方志,细述其事以祭。

太平军名将英王陈玉成堂叔扶王陈得才1862年初奉陈玉成之命,带领遵王赖文光、启王梁成富、祜王蓝成春等将领西征豫、陕,扩大太平军的声势与地域。陈得才辗转于陕西、汉水一带,颇有成就,迅速取得十余万众。便计划攻取鄂豫川陕四省毗连地域的重镇郧阳府城,以扩充军备并控扼汉水流域。

太平军攻陷郧西城

陈得才大军在数月间逼近陕西西安。这时陈玉成在庐州形势危急,召陈得才回庐州,但陈玉成在陈得才回来前已被清军杀害。陈得才在同年再向西进军,打算用两年时间招募更多兵力,然后返回天京解围。方针既定,决定攻拔汉水中上游重镇郧阳府以拓展实力。但他知道 曾统辖鄂豫川陕四省八府九州的郧阳府城防坚固,易守难攻,不宜直接攻取,便自河南内乡移师陕西,掠渭南,取山阳。四月由漫川关而入郧西地域。当时郧阳总兵何绍彩率领新训四营防守郧阳。五月初六日谍报称太平军已至郧西城下,何总兵次日整队驰援。初九日接战于芦子沟,前哨周都护一马当先冲入山峡,但道路狭窄施展不开,立即被杀。次日何总兵由神福岭分两翼攻击,大战良久、互有杀伤。但官军并不得势,太平军却声势更为强盛!官兵只好退守距郧西城二十里的火车岭。因为此地多有小路可利用,可相机围攻包围郧西的太平军,谁知五月十五日郧西城却被太平军攻陷!

何总兵在此情况下,觉得孤军深入敌军中,担心被敌方包抄后路,断绝粮草运输,陷入绝境;加之所率兵勇已经跋涉奋战七昼夜,天气暑热,士卒军马大部生病,以这样的数千兵马在万山穷谷间对垒数以万计的敌军,恐怕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进退维谷中,于十七日三更拔队返回,加强郧阳府城的防守。

府城四周 烽烟处处

此时的 郧阳府府城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知府、都督加固城防,又督调驳船数十支强化汉江江防。襄阳府亦奉调大批军马抵郧协防。

太平军劫掠焚烧郧西城后,又由茨沟经西平、唐县、邓县抵达陈州、汝州。七月陈得才部挥师南阳,围攻八昼夜。当时清廷荆州将军多隆阿正督办豫楚军务,率兵围剿河南捻军江老太。所以围攻南阳的太平军乘机攻伐至与郧县相接的河南淅川荆紫关,其游骑居然已深入郧县北乡之江峪、杨溪、刨峪沟等处。多隆阿回师郧境迎击,太平军撤退,转战

这一年是闰八月,民间传言“闰八月动刀兵”,故陈德才七月攻打南阳,郧阳人就已警觉。到了十月,陈德才突然挥师攻郧,初七日郧城官绅闻警,即会商防守并派出侦探。初八太平军已突破郧城东郊琵琶滩防线,次日大军围城!

郧阳城的地理形势是西南两侧有汉江为天然屏障,北门依凭高坡俯瞰全城,东门外为田野村舍,易被突破。所以知府艾浚美、总镇守纳钦坐镇北门提调全城防务,北门防务则由经历、训导、前营都司、守备四人负责;守备王希德守西城;通判、游击等三人守南门。知县、中营游击、守备等四人守东门。各门除文武官员及官兵外,还分派各乡乡绅协助防卫事物。城内治安,则由教授、教谕“严稽之(严格盘查)”;对守城兵勇则要求“兵不离营,士不离伍”,为防士卒疏于防范,责成巡检“密察之(严密巡查)”。并责成商务总局士绅代表饶丙南(今郧县园林绿化所饶志亮曾祖)、胡淑经(十堰市群艺馆胡顺江先辈)等13人连夜备办麻油、食盐、火纸、灰瓶、石子、枪刀、药铅(指火药、铅弹类)等守城用品。十月九日五更刚安排停当,敌军已合围郧城!

 

上下同心 保卫府城

当时陈德才十万之众的声势之盛,同治丙寅年(1866)所修《郧县志·艺文卷·创修大龙寨暨四乡寨事记》记曰:“同治元年发逆(指蓄长发的太平军)由李官桥渡河,横亘数十里,如墙而进,吾乡被杀、虏者以数百计。积八昼夜贼踪始绝……三月十七日贼自荆紫关南窜,蚁聚蜂屯,十昼夜不绝……”

如此十万之众包围郧城,那情势之危自不待言。十月九日五更太平军前哨数十人“如飞而来。直扑东门”,城上炮击一人,余众改道石佛嘴银洞沟,绕至北边武阳岭、观音台。转瞬间大队人马“蜂拥如潮如海”,“城上大炮轰击,悍然不顾”,令守城者胆寒!知府艾浚美怕守军胆怯或生动摇之心,立命知县奎联沿四城城墙驰道巡行鼓舞士气。奎联绕城高呼愿死于敌手为国捐躯尽忠,不愿失职被国法惩处。并号令三军:“敢有妖言惑众及倡逃者,军法从事!”众人见县官如此慷慨激昂,莫不振奋。

入夜落雪,遥望城外敌营号火如数万星光,弥望无际,令人发指!而城内自春季备战至今已半年,财物消耗殆尽,难以为继。此次防卫,兵勇数千,若物用不足,必导致城破人亡。幸赖绅士白春茂、江鸿川、瞿宪国、王德芳等倡议毁家纾难,其余商家富户纷纷响应认捐。商定守城兵勇每人每天口食钱二百文。一面又冒险缒人出城,向豫楚军务督办多隆阿将军求救,并传令焚烧东关西关瓮城及小东门、小西门房屋以清场御敌。南门外则建竹栅栏以为屏障。期间有敌袭扰,则城头大炮轰击使退。

当时满城百姓都说关帝神灵应验,应将城上大炮抬往祭祀,府、县、镇长官都亲往祭拜。并诛杀“穷人会”会首数人以防内乱。十二日十堰等南乡绅士王有璧、何近仁率五千乡团丁渡江救援,使守城者信心又增。次日,招募勇士缒出城烧毁城外千佛庵、梅子园,以防敌军借城外建筑掩蔽开掘地道。当日驰援府城的驳船在安阳口被敌军阻挡。

十四日知府下令改变前数日城上夜晚灯光灿烂、柝声相闻的巡防办法,不击柝,遮蔽灯光且藏于雉堞(城墙垛子)之后以麻痹敌人。至五更满城连环开炮夹以火枪,如此三通,敌大惊,怕城中出奇兵偷袭,当夜就有部分拔队过汉江驻扎布防。次日凌晨风沙大作,浓烟迷雾遮蔽天日,遥闻琵琶滩下如雷震霆击,原来杨溪肖公庙一带数以万计之敌摇旗呐喊,蜂拥冲向府城,守军即开炮轰击之。忽然下游江面数十支驳船扬帆破浪,势如激箭而来,齐泊城下,开炮轰击,敌人这才狼奔豕突,狂窜而退。

当日驻守大南门对岸三门渡口之敌,取民间油篓装填砂石码作炮台,要架大炮轰城!此际城下驳船官军正要传饭,哨官戴金彪忽起身高呼,我们干脆把对岸三门炮台拆除再吃饭!众皆响应,立即开炮突进,至对岸则舍舟登岸杀敌数人,毁其炮台而返。但守卫江南的游击、都司二人为敌所擒,不屈而死!

十六日官军驳船去拆除敌人渡江浮桥,但“南北两岸敌军出黄、红、黑、白四队应之,(城上守军)加以大炮轰击,矢石如雨,(敌军)不得不转棹而退。”当夜五更烂船木板漂浮江中,(官军)知敌军已然渡江,便焚烧了全部浮桥。

内外合击,郧城解围

此时城内滚木礌石都已用尽,城内几家油坊的桐油、香油及大户储备的香油都收集来烧开向城下泼……但敌军仍没退意,援军也没来到,守城实在难以为继,郧阳府城岌岌可危!一旦城破,那十万太平军进城来,肯定是毁灭性灾难!所以,不管形势如何严峻,这郧阳府城只能坚守!知府艾浚美率众视察全城形势,看到小西门内的大丰仓建筑群,眼前一亮,决定拆毁大丰仓,将木椽、檩、柱、砖瓦由城墙驰道分运各门以代滚木礌石。

这大丰仓乃明成化十二年(1476)设郧阳府之次年,首建于府治西八十步闹市之中。及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淫雨如注,连月不开,汉水暴溢而浸府城,府仓之储粮悉数漂没。嗣后府仓移建府城小西门内高岗之上。不意此次陈德才十万之众攻伐郧城,守城者不得已而拆之,府仓由此废圮。直到二十年后的光绪七年(1862),郧阳经济复苏,知府才在原址复建了正宇五间、粮仓二十间,且以府库厘金17200两白银购谷万石以实仓储。

十七日官兵出城向西扫荡,行至大堰马昌关,遇到郧西县知县林瑞枝带领郧西官军和郧县所辖的泥河、孤山、东西峰等各保乡勇,正在辽瓦店、走马保地域与敌军接战。这天水陆救援部队全部到齐,府城宣告解围!

郧阳山区  烽火连天

郧阳府城作为三边首府暂时安定了,但郧阳地区此后数年仍处在战火之中。尤其是处鄂陕交界地域的郧西,陷而复收,收而复陷,屡被兵燹,灾难倍重于其它县域!兵部及都察院考虑到鄂豫川陕毗连地域的安定关乎全国,便下令襄阳道、郧阳道督兵进剿。同治二年(1863)正月,郧阳侯补道梁作楫、襄阳道欧阳正墉率九营至房县、竹山、竹溪、宜昌兴安等地会剿上年十月盘踞于此的三路太平军。襄阳道欧阳正墉不久后归防,郧阳总镇守蒋云喜复率三营人马至此。七月,太平军由陕西山阳再犯郧西,郧西知县林瑞枝率众设伏于湖北口、漫川关等处,敌不得进。

九月候补京堂李云麟主政陕南军务至郧,即由郧西出兵围剿祜王蓝成春部。当时蓝部以攻取陕西山阳,李云麟攻下山阳,蓝部流窜陕南山中,突然又杀至郧县大柳、青曲、桂花等乡,最近者已达府城之东北四十里之斧山,郧城顿时告警!东北各乡乡勇只能严守寨防,不敢接战。幸而侯补道梁作楫、荆紫关协镇孙之友联手,率官军督南化、淅川十数保乡勇迎击堵截,稍挫敌锋。太平军则突然绕至郧西北取上津!此时候补道唐协和率使用步枪的新训之军二营至郧,遂得与梁作楫部联手进剿。时大雪泥泞,山路崎岖,官军难胜。

同治三年正月,梁、唐二军及郧西知县林瑞枝合兵取上津,蓝部窜双河口造木排竹筏欲渡汉水复攻两竹、白河。都司周有全督率炮船昼夜巡逻汉江,严密监视敌动向,并与步军协同奇袭敌军。二月蓝部由双河口窜扰夹河关、大黄沟、泥河源,声势极盛。此际蓝部骚扰郧西,河南捻军驻扎淅川、邓县,太平军又声言要再下郧府——郧城真是四面闻警,势同垒卵!三月陈德才率部攻下郧阳府城东乡南化、甘津、江峪、杨溪。郧县东北各乡均受害。陈部由此复攻河南,被僧格林沁击败溃散,于是又奔趋蕲春、黄冈一带。

启王梁成富由梅铺而南化且占据之。此时侯补道梁作楫与都司周有全合兵会战郧西,与祜王蓝成春部水陆相持却难以取胜。梁、周只好回师救援府城。总兵安贵亲督游击翟万林、都司墨尔根额及白桑、圩坪乡团扼守雷峰垭、核桃垭等要冲。各路官军会齐后合力进剿,启王梁成富复率部至郧西与祜王蓝成春部合兵。直至同治三年才被川陕大军扑灭于阶州。

遵王赖文光部杀至南阳,曾包围僧格林沁于邓州,后因兵败退至山西境内。

直到同治四年,太平军还分股袭扰南阳之唐河、邓州、内乡、淅川四县月余。

 

陈得才后事

陈得才是其堂侄英王陈玉成部下,随英王转战皖西多年。同治元年受英王之遵王赖文光、启王梁成富、祜王蓝成春去西北扩军,曾以十万之师围攻郧阳府城。其原因是若攻不下清军据点城市,取不到粮秣补给,全军将不战自溃。因为英王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与忠王李秀成齐名的著名军事统帅。强将手下无弱兵,所以其围攻郧阳的部下陈得才、赖文光等皆骁勇善战,天下闻名,也因此郧阳之战十分惨烈!

186264日,陈玉成就义于河南延津,时年二十六岁。天王洪秀全很看重陈玉成的谋略,所以仍命陈得才按陈玉成生前的部署在鄂豫陕一带发展。后陈得才在皖西兵败,面对全线崩溃,陈得才在战况危急时,宁死不降,服毒自尽。

百五十年后的沉思

对于发生在中国十九世纪中叶(18511868)的太平天国运动,史学界多有专家近年提出质疑,认为尽管太平天国运动撼动了晚晴的腐朽统治,尽管太平天国起义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件,也尽管这场运动中涌现出了一些杰出的人才,但它并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农民革命运动,而是对社会生产力和百姓生息造成极大破坏的历史逆流。

最新的研究表明,经过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江苏浙江一带被破坏得非常厉害。在这场大悲剧中,究竟有多少人丧生至今仍是个谜。当代学者,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通过系统的研究分析后认为,从1851年到1865年,中国绝对人口的数量减少了四分之一。那就是说牺牲掉的人口,数量高达一亿一千多万,这个损失是异常严重的。

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时,大量有才识的人认为此次运动可以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而投身其中。太平军围攻长沙时,当时还是失意举人的左宗棠曾往谒太平天国领导,进献攻守建国之策,未果。后左宗棠回到家乡,创办团练,转而成为太平军的劲敌。 

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耶鲁大学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18281912出于对太平天国的同情,186011至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向洪仁玕提出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及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的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新政七建议”,但没引起洪秀全的重视。满怀强国之梦的容闳只好离开天京,转向清政府,积极推进洋务运动及选派幼童出洋留学,并先后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合作,直至参加戊戌变法支持孙中山所进行的革命活动

而更失望的是马克思。太平天国运动初期,马克思曾寄予极大期望,希望由此改变这个东方大国封闭落后的状况。马克思确实这场战争的初期满腔热情地赞颂太平天国。他说: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1862年(同治元年),当马克思知道了太平天国推行的各种暴政之后,他完全失望了。对太平天国的否定,最早和最彻底的就是来自马克思本人。这位大思想家极其悲愤地作出新的论断: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纵观历史,太平天国运动这类农民起义只是以武力实现了改朝换代。它并不能直接推动文明的进步,也不能引导先进的科学技术;更不能派生出伟大的学说和先进的理论。

当然,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功过是非的研究与评价,是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事,不容我等置喙。那么,同治初年十万太平军袭击郧阳的状况如何呢?

陈得才同治元年(1862)以十万之师围攻郧阳府城四年后的同治五年(1866),郧县按中央政府规定修撰县志,在该志“战守事迹”“忠节”“贞烈”“艺文”各卷详细记载了这场战事,并记死难官兵、百姓及战争期间的忠节之士、贞烈妇女等事迹。现略录一二,以见当时情状于一斑:

“谢文先,年六十七。发逆(太平军,下同)窜境,责以大义曰:‘光天化日之下,尔等别父母,弃乡井,甘心为贼,尚有天良乎?’言未毕,贼笑杀之。”

“李蕊明,当发逆至,妻与媳被掳,蕊明持刀愤斗,相持不下,妻媳乘隙避去。蕊明力竭身死。”

“沈守基,茅窝保人。同弟守发负继母璧发逆难,路遇贼,守基恐母与弟共受害,诳发逆曰:‘我尚窖银若干在某山之麓,若舍我母我弟,愿出所有以赠。’贼信为真,舍其母暨弟,贪所窖之金也。守基料母与弟相去已远,贼追不及,詈之曰:‘我从何处觅金?有死而已!’贼杀之。”

“毛明顺负母避发逆难,与贼遇,贼要之去,不从,挟以威,泣对曰:‘我去,我母如之何?惟死而已!’贼杀之”

“涂兴朝,邑庠生,年八十,遇贼大骂,投汉江死。同时茅窝保金缄年七十,骂贼死。金殿宾被掳不从死。辽瓦保卢祖报与贼斗死。”

“杨明善,双河保人。贼掳民妇数人逼奸于其室,明善骂贼,贼刺杀之。同时双河保陈德义、柯耀柄、艾成年、花开选、王满仓、王登才、李义柱、李国法,琚峪保张士德,龙东保王润南,细峪保郭化文、尹敬恒,安阳口商民杨率海及罗良典并死之。”……

同治五年《郧县志·人物卷·忠节》中记载的这类死难者计61人。但这不是全部,而只是忠于大义,保守节操,能够“上志书”的部分民间人士。

另郧县昭忠祠忠烈牌位720人,湖广省志补录280人中,除少数死于嘉庆初年白莲教之乱外,大部死于同治初年太平军袭郧之乱。

《郧县志·人物卷·贞烈》中记载这次太平军之乱中,被奸被辱被逼死难者共计97人:

“朱义姑,朱崇盛女,年十六,随父避发逆乱。被贼掳,欲污之,姑情急呼父,崇盛夺贼刀杀贼。贼众至,父女均被杀。”

“杨贞女,杨星善之女,年十七。同母避发逆乱,路遇贼胁之上马,女坚拒不从,指贼痛骂。贼怒杀之。”

“潘烈女,潘在银女,年十四,被发逆掳,女高声骂贼,贼怒,脔割死。”

“方氏,陈演寿妻。发逆窜境被掳,欲污之,叫骂不已。贼手握氏发,持刀加颈,迫之曰‘从则生,不从则死!’骂益烈,贼挥刀杀之,断其手足。”

“曾氏,张法德妻。发逆突至,氏逃山中,被贼搜出欲污之,坚拒骂贼,贼刀矛齐施,先断两手,继斫其头。时年二十九岁。”

……

也许,囿于阶级斗争史观的人,会对于《郧县志》这简略又穷形尽相的记述不以为然,认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县志对于农民起义军必然极尽诽谤污蔑之能事,不足为信。

但笔者少年时代(距同治初年郧阳府大劫不过五六十年)听城乡一些老人谈起郧阳府的大劫难,一是“长毛子”(民间称留长发披于肩的太平军)袭扰郧阳,杀人无数;二是民国初年襄郧镇守使张联升驻郧之刘文瑞团哗变抢掠;三是张连三土匪部队抗战前驻郧时的暴戾恣睢。百姓所经所历,算不算信史之佐证?

又,笔者近十数年潜心于探索郧人源流迁延,足迹遍及郧县汉江南北,同时检索郧阳明清史料,发现有几个现象与同治初年郧阳府大劫直接相关。

一是自明成化年间设置郧阳府及统辖四省八府六十五州县的郧阳抚治后,郧阳人口迅速增殖,经济快速发展;至明末清初,由于郧阳是李自成、张献忠义军与明官军、清军搏杀的主战场之一,郧阳复陷入百里无人烟,民生凋敝,经济落后的境地;但清初康熙皇帝对郧阳实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增加赋税”的优惠政策,招募天下士农工商开发郧阳的政策后,郧阳经济迅速复苏,经康雍乾三朝133年“康乾盛世”的发展,郧阳经济已发展得如火如荼,奠定了后世郧阳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此期间,由各地迁郧的一些家族得天时地利之便,积累了丰厚的家产,起楼造屋,置田买地,蓬蓬勃勃强势发展。例如郧县安阳李姓光绪二十年(1894)所修《崌峪李氏本支宗谱》中记始迁祖李旺曰:“明成化间(14651487)副都御史原杰抚治郧阳,招垦而轻其赋,公(李旺)闻风由陇西来。见龙门地爽垲(爽:明亮开阔;垲:kai地势高而干燥。),乐筑而家焉。”此后李氏凭借安阳优裕的自然条件,逐渐发展为当地望族。

夹汉江而居的辽瓦西流陈家坡、青曲镇店子河陈氏来自“江州义门”,光绪十六年(1890)所修《义门陈氏重续会云谱》记载其迁郧始祖陈汝虎于乾隆三十年(1768)迁郧,凭借汉、江堵河两岸四地,农、牧、渔、商、航运并营,亦成为当地望族,祖坟上石牌坊石人石兽庄严大气! 

高庙庄房村姚氏原籍襄阳宜城姚家湖,始迁祖姚碧荣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于郧阳经商。置地高庙庄房村姚家营,于此农商并营,耕读传家。姚碧荣七位孙子全部入县学就读,求取功名。姚家营之上院中院下院前院后院屋舍俨然,丈余高的功德碑昭示着姚氏当时的富有与辉煌。

青曲曲远河李氏自湖南临湘岩岭迁郧阳府郧西县河夹店,清道光廿六年(1846)《李氏宗谱》记载李氏鼎盛时期,工、农、商、运兼营,号称“六合兴”,为两郧著名商号。

清雍正年间,自大冶兴国洲(今湖北阳新)永丰乡迁居郧县白桑龙头村的王氏,依凭鄂豫商业通道,在此亦农亦商亦山林,开创了兴盛的王氏基业。

无须过多例举,这些从各地迁郧的家族在太平盛世,依凭郧山汉水的优裕条件和自己的非凡见识、经营理念,都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推动着郧阳经济的发展壮大。但经过同治初年十万太平军袭郧之乱后,他们的家业、祠堂、山林几乎毁灭殆尽!两郧相接的著名商号“六合兴”居地郧西庙沟山童水蹙,唯有遗留的精美石础无声的诉说着当年的辉煌;白桑龙头村的王氏居地、高庙庄房村姚氏居地、汉江两岸陈氏居地几乎都是赤贫:山无大树,土地瘠薄,土里刨食,文化落后,老家谱记载的祖上当年所创造的丰厚基业荡然无存!

二是同治初年十万太平军重点骚扰的郧县东八乡灾难特别深重!至今,除土地平旷肥沃的南化、安阳等地略为富庶外,其它依凭山林和有限土地生存,又处于鄂豫陕大通道边的白桑、谭山、梅铺、刘洞等地大部黑石磊磊,田土瘠薄,甚至连人畜饮用水都极为困难!

笔者历年在此走访考察时常常困惑:四望山石裸露,少树木,有时找口水喝都难!山民们也说缺水少柴,常年主食是红薯干……今日生存条件如此恶劣之地,历史上自安徽、江西、河南、山西、陕西、湖北江汉平原迁移而来的人却相当多;这些家族遗留的祖坟多是有石雕石刻镶嵌的豪华大墓,有的墓碑前还镶嵌有雕花的石篦窗,显现出他们当年的殷实与讲究,残存的梅铺王氏宗祠、刘洞黄氏宗祠、骆氏宗祠也都是具相当规模的庭院式建筑。

这一带历史与现实反差如此之大,是什么原因呢?

历史上这些地域是鄂豫陕大道所经之地,至今地名中梅铺、南化塘之“塘”“铺”都是古代官府所设驿站名称。大道两旁的山岭丘陵,大树参天,莽莽苍苍,逶迤延伸至南阳盆地。前述之白桑大龙寨“上有古刹,即大龙观也。西偏有龙泉二,可供万人饮。殿后有花栗树数千株,阴森蔚茂……”(《郧县志·艺文卷·创修大龙寨暨四乡寨事记》)可证这一带同治初年时山林苍茫。繁茂的山林里,野果草药、飞禽走兽遍布。茂密的森林涵养着丰富的水分,所以处处山泉淙淙,流经这片地域的赵河、滔河都可行船,两河汇注丹江而入汉江。当时的南化塘各船行还曾集资修建了专司保佑航运的杨泗庙(杨泗庙碑现存南化中学)。所以,山林之丰富出产,水足地沃之利,舟楫车马之便使这一带成为宜人宜居之地。自然也被康乾盛世从外地迁来的移民视为安身立命的乐土。

但同治初年十万太平军自南阳、淅川经此扑向郧阳府城却几乎彻底毁灭了这一切! “同治元年发逆……横亘数十里,如墙而进,吾乡被杀、虏者以数百计。积八昼夜贼踪始绝……三月十七日贼自荆紫关南窜,蚁聚蜂屯,十昼夜不绝……”( 《郧县志·艺文卷·创修大龙寨暨四乡寨事记》)这没有根据地,也没有固定后勤保障的十万之众,一路行军打仗,攻城略地,一日军粮马料需十数万斤,不靠烧杀抢掠靠什么?

据《郧县志》记载,当太平军自河南扑向郧阳时,郧阳知府已严令各县兵勇阻截。郧县东八乡的团练乡勇难敌排山倒海般的太平军,有时被追击,则钻入山林以避;太平军追捕不得,则放火烧山……如此一来,东八乡的大片茂密树林则被烧完。山林没有了,涵养不住水分,山泉干涸,河水渐少;遇暴雨则冲刷尽地表草皮与土壤,岩石自然裸露于外。后来再生的幼树浅草,止不住日益增长的人口砍挖去烧柴,加之1958年大炼钢铁剃头式的伐木烧炭……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郧县东八乡那满目萧然景象,首先是历史上人为的战争造成的。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东八乡的屏障——白桑雷峰垭,其东麓下有一坪地,叫大坪。大坪傍山处边上有一条沟叫“万人沟”。当地人说,这儿离白桑关镇只里把路,当年“长毛子”从河南杀过来时,镇上及附近村落的人都朝这儿跑——这儿山林茂密。长毛子追过来就放火,结果大部分人烧死在这儿。大火烧焦了树根,只剩下了陡峭的山石,至今只长些野刺不长树木……

同类情况也发生在郧西县。十万太平军久攻不下郧阳府城,大批人马的粮食给养仅靠打家劫舍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们就分兵去攻打与府城最为邻近的郧西城。所以郧西城陷而复收,收而复陷,屡被兵燹,灾难倍重于其它县域!直至同治三年,太平天国启王梁成富还率部至郧西与祜王蓝成春部合兵,抗衡清政府的川陕大军。

百五十年前的郧西,山林比郧县更为茂密。因为郧西是秦巴山区元明以来的一片原始森林。这片原始森林自陕西的略阳、凤县迤俪而东,经宝鸡、眉县、周至、洋县、宁陕、孝义、镇安、山阳、洵阳至湖北的郧西,中间高山深谷,千枝万派,统谓之南山老林。由于郧西扼鄂陕咽喉,所以历来兵燹烈火烧毁山林多多,而同治元年太平军与官军的这场拉锯战,则把郧西的山林几乎烧尽!郧西城外的天河,历史上也是通航的。但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人可涉过,通航也就成为历史。山无树木,河中缺水,郧西也渐成为湖北省最贫瘠的国家级贫困县!

一百五十年的岁月过去了。生活在今日的我们,回望那段历史,当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宁与幸福,保护生态,爱惜我们的家园。

 

2012101017:03:16

 (潘世东转载于十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