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天然基因”禹王致力于“中国大豆”走向世界


 

 

 

捍卫“中国大豆”刻不容缓

一颗小小的大豆,处于环环相扣的产业链的起点,几乎牵动着每一次物价波动——豆粕、豆油、饲料、养殖业以及食品、化工、医药等延伸产业。作为中国粮食市场开放的“先行者”,它关乎中国农民的生存、关乎民族产业、更关乎国家粮食和民生根本,世界大豆市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豆”争。

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2001年取消大豆进口关税和配额限制之后,国外大豆潮水般涌入中国,2005年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国内大豆业不会忘记2004年之痛,民族大豆产业遭受重创,压榨行业亏损,国际粮商趁机兼并中国大豆加工骨干企业,控制了我国大豆采购权。随着进口“转基因”大豆如洪水般涌入国内市场,我国的天然“非转基因”大豆产业逐渐沦陷,主产区的大豆加工企业生产基本陷于瘫痪,中国大豆面临被淘汰出局而趋于灭绝的困境,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以及国家粮食安全产生重大的威胁。愈演愈烈的大豆产业危机已成为一场真正的“粮食战争”。

大豆行业牵动着行业内相关企业的生死,中国大豆产业面临重大的考验。捍卫中国大豆刻不容缓。

 

打造“中国大豆”国际品牌

国内企业纷纷跟风效仿国外大豆的特性,希望发展类似品种,用以抗衡,走培育中国高油大豆的路子。但却收效甚微,甚至愈发深陷其中。

当时,鉴于美国转基因大豆高油含量和转基因的特色,禹王公司总结了25年探索的经验,坚定的提出:“走模仿的路线是行不通的,必须走一条和美国差异化的路子!” 

2004年,禹王集团董事长刘锡潜正式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打造“中国大豆”国际品牌的设想。所谓“中国大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个是“天然基因”,即中国大豆是天然生成,历经千年种植而自然优选出的优质资源,从根本上保障了食品安全;第二个是“高蛋白”,中国非转基因大豆富含蛋白质;第三个是“食用”,中国大豆食用消费量全世界第一,伴随着国际上对大豆食品的保健作用逐步认知,世界食用大豆及大豆食品的需求量呈快速增长趋势,食用大豆市场发展空间较大。打造“中国大豆”国际知名品牌,主要是面向全世界食用大豆市场,以期保持中国大豆产业的独立性和竞争性。

 

 “非转基因”改名,“中国大豆”品牌建设新阶段

区分并不是目的,真正的让“中国大豆”成为世界的品牌,需要注入一种正气,一种自信,彰显中国产业的自信,中国企业家的自信,让“中国大豆”以中国身份发言,恢复中国大豆在世界市场地位应有的尊严,让中国大豆彻底站立起来! 

10月10日,在广西南宁召开的中国品牌农产品联盟筹备会上,“中国大豆”品牌的提出者、山东禹王集团董事长刘锡潜,正式提出“天然基因”新概念,以代替他在十年前提出的:“中国大豆”国际品牌中包含的“非转基因”概念。

刘锡潜说:“非转”是个排除词,即“不是转基因”的意思。回头审视当年提出的“非转基因”概念,在起名的逻辑上是有问题的。不是转基因,那么到底是什么呢?名不正则言不顺!

所以我提议把“非转基因”概念回归其本来了面目“天然基因”。

“天然基因”是亘古以来就有的,是大自然赋予的,纯天然、绿色的!“天然基因”为何要因为出现了“转基因”而被称为“非转基因”?好比我们十三亿中国人,都是黄种人,总不能因为来了一些黑种人或白种人,便给我们中国人一个“非黑人”或“非白人”的称号,这不是最恰当的! 

10月17日,在中国品牌农产品联盟成立大会上,刘锡潜指出:现在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非转基因”大家已经认可,可以不改。这些声音,都是为了大豆的事业,都是为消费者负责。但“非转基因、高蛋白”概念,我是“始作俑者”。由于引起困扰,改名这个事儿,我必须提出来。社会“非转基因”概念已认知,但与起名逻辑不通,我建议改为“天然非转基因”。相应的,“转基因”改名为“人工转基因”,不给混淆和模糊的机会,利于消费者认知。不论叫“天然基因”,或者叫“非转基因”,或就叫“天然非转基因”,最后交由市场定、由消费者选择,由政府部门规范!

刘锡潜同时表示:不管叫“天然”,还是叫“非转”,或者就叫“天然非转”,禹王将坚持一如既往推动“中国大豆”国际品牌的建设,让“中国大豆”成为中国在世界的一张响亮国际名片!

我们相信,在政府各部门的领导下,各行业、专家、社会各界和全国消费者的共同努力和捍卫下,“中国大豆”必将享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