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最喜欢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通过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喜欢引用数据来证明其结论。据说,这是其受教于李约瑟、深受科学分析论影响的结果,在他看来,历史的一切成因皆有其必然性。而在这套美国多名权威历史学者编著的《世界大历史》中,却并未看到历史决定论、历史发展的主线等等先入为主的概念,更像是一本“现代五百年”的历史普及读物。
与本书的姊妹篇《缘何如此?塑造美利坚历史百科》相同,本书的英文原名直译过来,是“塑造现代世界的大事件”,也是作者及其出版社的原意,以最简单的方式串讲700余年来世界世代文明史中的大事件与大人物,基本是按照各国历史学界的主流记述,很少加以评述。比如对于中国颇具争议的近现代史,他们所采用的历史事实,和中国的教科书并无大的不同,专家的点评也没有先入为主的观点,更多的是不同观点的提出和评价,比如,点评者孙隆基教授在评价郑和下西洋后明朝为何采取海禁,限制自由贸易的时候写到,“当我们批判明朝只会循着中国固有的模式,而没有发展成为‘本可以’成为的那样时,我们必须思考一下这个‘本可以’为什么没有发生。”这样的小结,不是为了得出真理,而是留给对真相和研究感兴趣的人们以思考的空间,让读者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且,也与李约瑟等科学家出身的历史学者不同,编著者更注重故事与人物,也即书的可读性,并没有大量的论据一般的枯燥数据。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能在书中看到不少以西方视角为中心的历史细节。比如,书中写到,“郑成功生于日本的一个海盗家庭,母亲是日本人,1662 年去世前,他正谋划攻打西班牙控制下的菲律宾,郑成功和郑成功的后人主要通过与东南亚国家贸易获取的经费建起了一个海洋政权。”这与我们传统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似乎大相径庭,然而,这也就是历史事实。再比如,谈及对倭寇的看法,“当中国海盗走私犯在离岸岛屿上建立起藏身之所后,他们就变得与倭寇没什么两样了。有些历史学家甚至认为,他们可能在日本也有基地。无论如何,中国政府的海禁政策也损害了普通中国渔民的利益。由此造成的结果便是大量渔民加入到海盗的队伍中。明朝嘉靖年间,半数日本海盗事实上都是来自漳州港和泉州港的中国人。”这与历史记载中“自节帅而有司,一身之外皆寇也!”完全一致。或许这说明,汉奸流寇的出现,与错误的政策和腐败的统治不无关系。
此外,官与民、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中西方历史在步入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差异。在中国,官军与政府对私营企业要么是不闻不问,要么是敲诈勒索,甚至是无情打击,而在西方,英国的私人武装,比如东印度公司,却在国家海外扩张过程中充当了先遣队,而政府及军队,则是紧随其后,充当其坚强后盾。而中国的海外移民在遇到当地人的欺凌时,私营企业在全球化发展中时,很难获得政府的无条件的支持。能在对外扩张和兼并中获得政府支持的,一般都是国有企业,而这又往往会被人视之为国家的殖民政策,使得自由贸易带上很强的政治色彩,引起当地人的反感。所以,走遍全球的前提,是理顺公与私、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只有内部和谐一致对外,才能赢得别人的喜欢与尊重。今天的中国虽然崛起速度世界第一,但大多数百姓并没有相应的获得更多的实惠,长此以往,有可能决战还未开始,内部已经土崩瓦解、不可收拾了。
不知道是编著者有意忽略还是西方中心论在作怪,本套书的第五卷,在写到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都没有看到有关日本的表述。编者列举了法西斯的基本特征,即“法西斯运动激发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怀与领土扩张欲望。法西斯主义反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坚决摧毁工人阶级政党组织;法西斯主义反自由民主,它一旦掌权,便会消除其他一切政党,削弱议会机构。法西斯党在国内建立合法独裁政权,实行一党专政,拥护法西斯主义,由单个魅力元首统领。”我想,他是暗示日本只是加入了法西斯同盟,但日本本国政体不具备法西斯的基本特征,而在我看来,日本固然没有典型的法西斯政党,但其全面侵华前少壮军人暗杀大臣、以天皇之名全民动员发动侵略战争,也基本是法西斯政权所采取的行为。而在整个二战期间,没有东方战场上中国军队抵抗日本侵略的表述,只能说这部《世界大历史》,还有待进一步修订完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