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民日报》刊发两文《油价下跌扯动产油国神经》(下文简称《神经》)、《油价下行的‘双刃剑’效果》(下文简称《效果》),笔者阅后发现这种解读油价只看马尾不看马首,马尾是石油产量与消费量的基本面,马首是国际石油期货,石油价格历来都是唯国际石油期货马首是瞻,下面来论证。
《神经》引用世界银行日前报告说:“大多数大宗商品,特别是石油价格的下行可能持续到2015年。报告说,对欧元区和新兴经济体减速的日益担忧、强劲美元和石油供应充足,已经导致今年夏天以来多数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俄罗斯采油高速增长、伊拉克伊朗扩大供油、美国页岩气高速增长、中国房地产受到抑制导致运输下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等等,的确构成了石油需求下降、供给过多的局面。
《神经》采访美国智库“美国安全项目”高级研究员安德鲁.霍兰德,霍兰德说,油价下跌,是中长期内市场供需变化的结果。而且沙特宣布接受更低的油价和不限产,触发了市场的卖空潮。
《效应》文说“今明两年,世界石油市场由供应不足走向小幅过剩,同时美元走强对包括石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打压,油价反弹难有起色。但目前市场表现已对未来供需预期有了较充分反应,油价继续下行的空间有限。”。
《效应》文说“根据瑞士国家银行发布的报告计算,以每桶计,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成本最低,为7美元;俄罗斯为30美元,其极地石油的成本为125美元;美国深海石油的成本为59美元,页岩油为75美元。在国际油价85美元∕桶的条件下,各国盈亏非常明显。油价持续走低,不仅使经济高度依赖能源出口的俄罗斯备受打击,也使得伊朗等一些与美国不睦国家的利益严重受损。从这个角度说,近期国际油价的起伏背后,似乎也很难排除政治的考量。”
笔者通观两文,发现《效应》文比《神经》文客观些,《神经》采访美国专家,这有为美国避开推动油价下跌对付俄罗斯的托词,而《效应》在这方面比较客观些。
国际油价大跌到底有没有政治上的考量?
笔者认为,美国会推卸责任,沙特也会推卸责任,都会说是市场供需的结果,实际上,笔者本文开头就是这是马尾而非马首,马首是石油期货,但是《神经》、《效应》均没有把眼观挪到马首,结果造成解读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度。
实际上,美国早就部署了一盘打击俄罗斯的大旗,过去美国对大宗商品的治理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美国国内没有什么反应就不管。但是,近两年来,通过监管对冲基金,要求银行投资大宗商品的资金不得高于自有资金的5%,要求银行执行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的各种对赌、金融衍生品罚款,对企业的偷税避税加强监管,退出QE,打击高盛在石油期货里面坐庄的长期历史,目的就是减少市场流动性,让石油期货没有机构坐庄,等等。这一连串的前期准备,目的就是为了让石油价格下跌,来打击俄罗斯经济,进而打击俄罗斯的威胁。
很明显,美国不知不觉地进行这些政策,被市场理解成一国内部的整顿,但是,实际上,这些都指向俄罗斯,只不过是只做不说,结果,麻痹了市场,国内经济研究界并没有这种警惕,也就没有这种警惕文章大量出现,所以,就有了今日《人民日报》这种浅表的解读石油价格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国内经济界对石油的解读因对国际经济研究不深刻,对美国各种经济政策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与全球多国经济之间没有警觉,造成今日《人民日报》对石油的解读是蜻蜓点水,所以,笔者说中国解读油价只见马尾不见马首。
作者简介:吴东华,知名经济学家,创新专家,服装战略专家,预测欧美元趋势第一人,第一经济整合专家,印度经济专家,外贸专家,世界经济专家,前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学会经济研究员、前商务部中国企业走出去研究中心顾问。提出解购论淘汰并购论,抛出第四驾马车进行一系列整合创新,吴东华用第四驾马车精髓指导过美国大使馆、伦敦ARM、法国ENSAAMA、巴黎O.G.F.D.I、德国《明镜》等国内外数十家机构,指导技术创新、渠道创新、销售创新、款式创新、包装创新、服务创新、产业区创新、打造全国品牌国际品牌国际名牌,网络搜其《全球缺乏“离岸”经济创新认识》、《企业综合创新将赢全球10年》是创新最好研究,被指导企业业绩年新增50%、100%、200%、300%不等,经济研究范围、指导范围、指导企业收入新增速均超过顶尖经济院长,详见吴东华网易官博。写于2014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