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任何一件事物,都需要一些认识的基础,例如尊重人的认知规律,了解认识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及了解曾经的历史和发展,认识当今的社会文化现状等,才能做到以符合认知规律和从多角度以及以连续的历史发展来印证和反观一件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以及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
首先要认识到自己和每一个人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过程。
在罗素的《心的分析》里,把人的认识过程分为:
1、认知,即看到某事某物,你认识它是什么,同时也能够知道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2、回忆,回想过去发现的接受的事物,属于记忆
3、联想,与回忆不同,可以跨越时空和事物限制,由一方面联想到另一方面,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情,也可以由一种感情联想到另一种感情。
4、判断,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
5、相信,由判断与经验的验证而来,到达了相信什么是真,什么是否的状态。
6、精神,由习惯和相信积累而来,成为精神的一种信仰,和较为牢固的意识形态。
因为每个人的自我认识过程都是极私人的,所以信仰和理解也是极私人的。同时又因为是无形的,所以处于意识与潜意识之中,所以意识发展的成熟度对其会有较大影响。另一方面是外部环境对间接影响的强弱。
其次是要认识到认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英国的培根详细自己总结的影响人们认识的四种“假象”:
一是“种族假相”:即由于人的本性而产生的错误看法。培根认为,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从主观出发,把个人的“意志和感情灌输”在对事物的认识中,并把它们强加于客观世界,从而歪曲了事物的真象。这种主观意识往往和一个人的成长环境紧密相关,正因为如此,所以培根才把它和种族联系起来。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局限于不同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狭隘立场来看问题,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如果不摘下这个“有色眼镜”,就根本无法认识到事物的真相。
二是“洞穴假相”:即因为个人偏见而形成的片面看法。培根认为,不同的人在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会产生各不同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因为每个人都坐在他所特有的“洞穴”之中,犹如“井底之蛙”“坐井观天”,因为受到狭窄天地的限制,常常会“一叶障目,不识泰山”,从而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
三是“市场假相”:即由语言滥用而引起的认识和思想混乱。培根指出,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由于所使用的语义(概念)含混不清,从而导致认识错误。他认为这种认识错误有两种:一是本来有些东西明明不存在,人们偏偏造出一些词汇(名称)来虚构其存在,使人的认识发生错觉和混乱,如“神”“上帝”等;另一种是人们交往中使用的有些语词,意义不明确、模棱两可,从而导致人们认识的偏差。
四是“剧场假相”:即因为盲目迷信权威而产生的错误认识。培根认为,由于人们盲目迷信权威和教条,以及盲目崇拜历史上和现存的种种“哲学体系”,因而常常使思想受到束缚,认识出现僵化。这种因“逢场作戏”而形成的教条主义认识和思想就叫“剧场假相”。
再次从兼观西方和东方不同的世界观和哲学基础,才能更好地站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理解《道德经》
培根在《新工具》中对西方的哲学(信仰)进行了归纳。成为了西方信仰的基础之一。
来自希腊的为七条:
1、认识你自己
2、考虑结局
3、大多数人都是坏的
4、没有担保的人是不可信的。延申为“没有实验验证的科学不是科学”
5、避免极端
6、紧抓时间
7、在勤劳奋斗面前没有不可能。
培根又根据自己的实证给出了新的科学思想:
1、人类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但对于科学,对于想象力不应过于放逸,而应系于重物,按照实验和流程进行。
2、以真正的充分的归纳法,来代替带有主观推导的演绎法。
3、以假设作为开始,照亮实验和验证的方向。以验证其为真,并不能被实验推翻为真。
我此处以培根举例,并不是说只有培根才创造和发明了科学信仰,而是通过培根,来从局部展现一下当时的文化思潮背景和基础。
在中国,一直以来由于家长制的严格束约和管理,以及孝文化的绝对化,使模仿和继承成为了发展的主要方式。同时又缺乏足够的实验设备、环境和文化,整体上中国的思潮一直是采用自然经验和前人经验式的归纳总结,或者是使用经验式的格式进用演绎,也由此产生了主观影响较大,而发生偏离事实的情况。科斯曾提出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己的思想市场?这一问题,这既有历史传统原因,也有当今实证文化不足的关系,更有自我意识的未觉醒。
长期以来,中国人在绝对的孝忠文化下,非常不擅长于自己提出独立的问题,但却非常擅长,在问题被提出后,不断地去遵命寻找解答,特别是在思想方面。如果能够结合科学研究,结合中西方两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必然会作出新的创造。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正是融汇贯通中西各种思想的最佳方法论。道,是可以被科学的方式的阐释和验证的,但道又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四是认识中国的政治历史和发展历程
中国一直有一个二元分层的情况,一是统治层,二是人民层。中国自从原始的禅让和民选被封建世袭取代以后,统治层和人民层就是开始分裂了。但同时两者又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有机结合和共同推动力量,就像太极图一样。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关系。历史历代的兴亡都是取决于这一关系。(汉代《新论》:三皇以道治,五帝以德化,三王由仁义,五霸用权智就很好地反映出这一演变过程)
从“道可道,非常道”的角度来说。这一关系的实质是永恒不变的,但各个时期的表现却又是各不一样的。
在世袭制度下,统治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是必然遏制人民层向统治层转变的。除非通过服务于统治层,或者是通过武装斗争。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民本思想又从原始时期就一直被保留和传统了,以老子言“圣人要以百姓为心”的思想和作为。所以才维持和调和了两者关系,使中国的社会制度(封建皇帝时代)在整体上保留了如此之长的时间。直到辛亥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
中国历史的兴衰发展主因简述
中国曾经以不到5%的管理者管理了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并创造了当时最好的管理思想和最大繁荣。
当时在农业社会,儒家和法家的“严格控制”和“愚民政策”等还是提高了当时的生产力的。但是到了“工业革命”时代后,世界的生产力来源主要来自于工业发明和科学实验了,所以中国开始落后了,再加上外族入侵、佛教文化等外来文化影响(不是指佛教文化中没有先进性,这里仅指“迷信文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在元朝以后就盛极转衰了。
再加上原来文化要求的“英明君主+贤明臣子”的政治结构被“昏庸或权集皇帝+太监弄臣”的政治结构取代,生产力和政治结构二方面的先进性都没有了,再加上清朝的闭关锁国,就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与屈辱。
第五是认识中国经济历史和发展变化
中国科学经济落后之谜
从我阅读过的资料来看,从经济学角度看得深入而杰出的人当属“林毅夫”(林读了道德经至少上百遍),中国是农业国家,生产力的积累与进步来自于经验,然而西方产生了“实验室和科学”!在原始积累时期中国人多地大物博,生产力自然较高。但当科学方式和实验室产生以后,效果就远远超过原始经验积累了。所以拐点发生在“R&D”。
二是从历史角度,木心曾在他的“文学回忆录”里提到“当时明朝的徐光启已经非常西化,与意大利来的传教士一起都来到了京城。很有可能触发中国的科学与西方的交融,但是遇上了严嵩父子专权和魏忠贤乱政,社会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失去了机会”。
三是要更近一点看从科学管理和生产效率来反观,从管理学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的《旁观者》的“忆恩师”中可以看到“目标导向和组织管理”思想的成熟,还有泰勒的《科学管理》和戴明的PDCA管理法,都可以看到“自律和生产效率”的结合。其实也就是源自于文艺复兴和培根科学思想体系乃至达尔文思想的出现及完善带来的新自我目标管理和效率管理。
四是回到从思想文化来看,恰好佛教传入中国并且大兴,中国社会处在了与佛教文化相融合的进程中,而非是于基督教的融合进程中。如果换作现在,拿台湾佛教慈善机构慈济来看,它就像好地融合了佛教和西方的基督教。
所以这样和那样的偶然与必然的交织中,包括中国传统的保守、实用主义、官僚主义、腐败等,没有发展出科学的学术和实用体系,没有发展出更具商业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新文化形态。
因此,用大师彼得德鲁克的好友波拉尼话说,是因为中国没产生一个新的“孔子”。
第六是正确认识新近特别中国解放后的政治和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发展整体梳理和总结以及当今中国最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说明什么?
一直以来,对于毛与邓的争论,对于公有制,还是私有制的争论络绎不绝,但既然说大家都非常关心这个话题,那么我们就非常有必要来仔细梳理一下其发展过程。不然对于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争论将缺少历史视角。同时我也将呈现一下,至今为止,中国在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企业是哪些,以此来验证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竞争力和发展趋势。
第一毛时期中几个关键词:公有制、计划经济、人民公社、大跃进、优先发展重工业、文化大革命。当时的历史环境是各国对我国实际经济封锁,苏美都有亡我之心。
因此毛时期的国家优先考虑的三大问题是:
第一、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不能亡国。所以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军工,这是现代战争的基础。人海大战,付出了太多太多的血的代价,才捍卫了国家主权。毛曾说“我这辈子是靠总结吃饭的”。我们也总结一下,在军事与政治上,中国虽弱,但在毛的领导和斗争下,一、抗美援朝抵制了美国的侵略之心;二、珍宝岛之争遏抑苏联;三、中印之战一战定乾坤;四、支援越战拖住了美国;五、最终换来了中美建交。但牺牲太多太大,其中有些部分是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比如说重工业最需要钢铁,当时是全民炼钢,但缺乏炼钢的基础设备和先进设备以及科学工艺,同时也缺乏科学管理。苏联立国时已经是一个工业国家,工业基础好,加上采用泰勒的科学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我国当时仍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农业国家,工业基础太薄弱,科学管理的系统知识不具备,即使是全民炼钢,但效率极其低下。同时从机会成本角度说,把劳动力人口都投入到效率低下的炼钢作业中,就遏制了其他有效作业的实施,不仅如此,由于过度炼钢还发展到破坏其他产业、甚至农业作业的农具都进行炼钢的荒诞地步。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的整体平衡,也导致了后期在灾难时期大量人口被饿死的历史惨况。
第二、消灭剥削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行公有制,建立人民公社,树立雷锋标杆与雷锋精神。建设初期因为消灭了剥削,加上政治鼓舞,公有制下确定一度产量远超私有制,但随着发展,人民也感觉到了公有制的弊病,就是分配制度。在计划经济和农业补贴重工业发展的背景下,人民付出的多而个人得到的少。其二,人民内部也出现了大锅饭思想,逐步出现“偷懒和不思进取”现象,因为多劳动得到的并不多,所以就缺乏了现实激励。然后风气一旦形成,就形成了强大约束,谁要是不计个人所得多付出劳动就会成为人民潜意识下的公敌,因此其后总体生产率开始逐渐的连年的下滑。导致了虽人人平等,但人人贫穷的社会主义现状。
第三、文化大革命。由于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思潮把中国的落后一直归结为儒家思想的落后,归纳于科学和民主思想的缺失。孙中山先生也曾说过“中国的革命起源于对先进文化的追求,中国的革命也将成功于先进文化的成形。”所以文化大革命,一直是毛时期所希望能够完成的历史使命和自我追求。至今的反儒之声,也是由此延续而来。毛反儒,一是希望改变中国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和剥削;二是希望改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知识分子不劳动,脱离实践”的文化现状;三是希望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引领中国的管理和发展。例如在文化运动中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结合。但是在革命方式,毛依然延用了军事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方法,但这又恰恰违反了文化形成的规律。自古以来的文化形成规律都是来自于在人们的合作生产中形成的最有利于彼此利益的交流相处方式,是自发的,互利的,是长时间形成的。这种文化的历史形成,在长时期里必然有着某些适合人性需要的优点所在。因此它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以一种文化斗争消灭或推翻另一种文化就能够形成和完成的。就像即使推翻了清王朝已经一百年了,但皇帝思想到现在依然还大有人在,清廷的电视影片依然被民众所喜爱,“土皇帝”和“个人”天下第一的思想依然如此。不是它不科学,而是这是人的本性之一,也是社会发展演变的过程之一。在整个文化大革命过程中,毛所想推翻的和反对的“皇帝+儒教+百姓”的文化形态,希望形成的是“为人民服务、民主、共和”的事实求是和一切从实践出发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但由于方式过于激进,过于扩大化,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毛的过于集权,类似于皇帝的权力,以及“不民主、不事实求是”的错误状态。虽然如此,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毛已处于晚年,时日不多,内心焦虑和过于急迫之故。其一生有三大理想,一是与天斗,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二是与地斗,实现人人有饭吃,有家吃,能看病。三是与人斗,希望能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文化未能形成,其内心非常急迫,毛一生都绝不在斗争面前退缩,所以导致了人斗的扩大化,过度化和最终的失控与失败。
以上是三大背景和前提,其产生的历史结果是坚决地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争取到了中美建交,打破了世界的经济封锁,为未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政治基础和前提。但也形成了虽人民平等,但人人贫穷的社会现状以及文化大革命扩大化下的一片狼藉。就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而言,效率极其低下。
其后是邓自来的改革开放的新发展时期。
随着国际关系的缓和,中国迎来了前有未来的和平发展的历史时期。邓强有力地把握了国际形势的转变机遇,把中国从政治阶级斗争的路线上拉回了经济建设的道路上,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全新主张”,以“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来长时期地完成中国的文化新变革,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邓面前,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不再是主要矛盾,邓从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践证明当时私有制(包田到户)更能让人民过得更好,就采用使用权的私有制,但保留土地所有制的公有制。与毛一辈没出国不同,邓首先出国考察,考察了美国、日本、新加坡等的国家现状和发展。从实际出发,回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国策,在坚持国有企业的公有制,但也鼓励和发展人民的私有制,采用摸着石头过河,先试点,再扩大的渐进式改革道路,走上了融入世界经济的新格局。
很多人否定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割裂地看毛与邓,或者是对立地看毛与邓,其实都是偏面的。从以上的梳理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相应关系和承续关系。
最后我们从我们今天中国现有企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再来看一看,所有制和技术的竞争力。
根据最新的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展的《2014年全球挑战者》报告:
中国具备全球挑战的企业为:
1、阿里巴巴集团
2、中国航天工业集团
3、中国交通建设股份
4、中国化工集团
5、中国五矿集团
6、中国神华能源股份
7、中国船舶重工
8、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
9、中国中信集团
10、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11、中国铁建股份
12、福耀工业玻璃
13、浙江吉利控股
14、新疆金风科技
15、海尔集团
16、德昌电机
17、迈瑞公司
18、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
19、上海电气集团股份
20、中国中化集团
21、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
22、中国中材集团
2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24、腾讯控股
25、天合光能
26、中国银联
27、万向集团
28、中联重科股份
29、中兴通讯股份
还有中国最具全球领导力的
1、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联想集团
3、利丰公司
以上数据显示,一半以上是中国大型国有企业,但也有近40%是民营企业。所以说明是国有制好,还是私有制好,这个问题争论的绝对化是没有必要的。
但是数据显示2006年时一半的新晋级榜单者三分之二都是来自于中国和印度,但2008年以来,到今年2014年显示新晋级榜单不足50%是来自于中国和印度,特别中国数量下降。而这一时期正是国进民退时期,制约了民营的发展,所以导致了民营发展和竞争力的机会有所缺失,因此上榜数量下降。随着国企的改革,国企的数量将进一步减少,未来民营企业和混合制发展的企业将越来越多地成为竞争的主体。
总体梳理显示,任何的争论必须有一个连续的历史发展视角,采用科学的梳理方法,使问题与事实现状相对应,才能更有效地看清问题的现象和发展规律。
为什么谈这么多公有制和私有制,政治体制和经济问题呢?因为会有利于理解《道德经》中的政治和管理及发展思想。
第七,读了《道德经》对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
网友请教:一个30人的公司,如何用道家或儒家的思维来管理?
网友:穿越淮海问:
言国事,太遥远。大家都振振有词,却无可对证。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来点实际的。
假设现在有一个30人的公司,你作为投资人和最高管理者, 你会怎样来管理?以保证公司的可持续运营和管理稳定。
假如这就是一个国家,请问你会具体怎样用老子的思想来管理?或者用儒家、法家的思想来管理?或者各家综合运用?请给出具体的实施思路。
我简单回答道:
一是先立“道”。你为什么要开这个公司,要到哪里去?这点弄明白。然后才能众人一心,其道如一。你的公司未来如何取决于你的道,老子道:“同于道者,道也乐得之。同于得者,得也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也乐得之”。所以此为首要。
二是定其名。也就是各分其职,各司其职。此所谓名不正则不顺。
三是规其德。也就是绩效。包括企业文化绩效和业务绩效。
四是立其分。“寡国小民”,30人分成若干部门、团队或项目小组。
五是修五德。老子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六是坚持不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起于垒土。同时懂得“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穿越淮海: 很有见解,能够抓住重点,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当中,以道为本,以儒为用,定名,司份,规德,修身。是非常现实的。
回复 穿越淮海 :谢谢,因为我的职业工作是企业品牌和企业文化咨询设计,而且是在中国本土第一的公司,以“东道西器”为自身专业追求。同时自己也曾经拥有过公司和工厂。所以这一块将道儒与事实对应。大道相通,道法自然。不断学习老子也是为了将道与术相融相通,将理论与实用相合。您也切中要害望指教
现代企业已经发展出多种发展战略、商业模式以及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以及人力资源等细则。已经是一个非常专业和严密的系统化的管理链生态。我们所从事的品牌咨询设计和企业文化策划,就是要完成对外对内的两方面管理关系和传达的工作。是“外强形象,内强素质”的“外王内圣”之道。
柳传志对联想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归纳的非常好为“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冯仑形象地说过“学先进、傍大道、走正道”。新的十八以来,推的是“顶层设计、确立“中国梦和伟大复兴”愿景,以市场为资源的主要配置,完善所有制和组织结构改革,成为法制国家等全面改革,强国之路。”
长期以来,中小型企业以出色的拼搏精神紧抓市场机遇和业务机遇,建立了以营销为中心或以OEM等方式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好处是短平快。缺点是缺乏长期规划和组织保障和外部专业智囊的支持。由于市场的不断发展,分工的不断专业化,企业的系统化整合能力和创新性突破能力已成为竞争中的关键。
现在的实际形势是不以品牌为核心的营销是自找死路的营销,不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管理是自取灭亡的管理,不以精计策划和设计来制作每一个接触点的企业实践是系统性必然遭遇自相矛盾的实践。惟有知其来龙去脉,守其玄之又玄的道之门户,立其道与名,审定有无生发,才能以无为之妙成就有为之徼。
最后是个人对学习《道德经》体会的总结
道德经,也叫德道经。
现行版的道德经,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而在古代曾经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其排序不同,代表的是两种思路,一是由道而践行德。一是由明德入道。其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这就是我个人最大的感受。
总结是三种状态吧。
一是“知道做不到”,这种状况就是偏颇的,是还不知道。
二是“只知低头工作,不知抬头看天”,只实践不知道,在方向和道路也是会偏差的。
三是道德互成,知行合一。以尽多少本份,得多少本事之心致力于道,致行于德。知道了自己的渺小和浅薄,开始变得静、畏。
至于说到是道德经中的哪句话最有心得,好比德国尼采说的,道德经就象一口源源不断的水井,只要你放下水桶,就能提上来满满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