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非要在标题前加个2014呢?因为这篇文章的写作是有背景、有时限的,过了这个时间就过时了。
为何叫“戏谈”呢?因为不敢“细谈”,通病虽然一样,但是各个企业又千差万别,咱也不能一药百病啊。
这缘起于笔者最近看到的一组数据,吓了一大跳,我的天:中国本土日化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低于20%。这不是快全军覆没了么?
回想这几年在中国市场洋品牌与本土品牌的博弈过程,说实在的,洋品牌已经在大多数市场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比如护肤、美容、美发、牙膏,等等太多领域了。包括笔者曾经做的台球领域,台球、台布、球杆、胶边都是国外品牌垄断着。但是我们也发现,中国也不是所有领域都比较孬,加多宝、王老吉还是很给力的!
说起加多宝,忽然想起这个公司是香港背景的;而王老吉在大陆那么多年也没做起来,最后靠加多宝的名气才搞出点动静。值得深思啊!
加多宝或者说王老吉为何能成功?外资企业为何无法撼动凉茶市场?因为凉茶的文化是中国的、传统的,外资就算进来,老百姓也会感觉怪怪的。这是中国自己的文化,属于民族的产品,这是根本。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加多宝的远见和睿智,顺便鄙视王老吉。
跟加多宝成功类似的有不少家,不过毕竟还是少数。比如云南白药,现在延伸做牙膏,做洗发水,都做的挺成功。因为云南白药是中国的,至少有数百年的历史,外资企业没这东西。云南白药开拓了一个相对蓝海,没对手啊!
那现在的问题来了,以“中药”为概念的霸王,为何昙花一现。想当年,就是2009年的时候,霸王年营业额超过17亿,但是现在已经跌到谷底了。为何?我们发现,霸王2006-2009年发展的最快,而这期间恰恰是成龙代言期间。或者可以这样说,代言人的力量太大了,霸王还没做好准备,结果营业额突然暴增,然后霸王的领导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增长震懵了。中国企业的老板一旦有钱了,就会想着扩张啊,结果走错几步,就不小心回到解放前了。有人说霸王质量门搞的,有人说霸王盲目扩张造成的后果,不过我认为霸王之所以后面持续下滑,更深层次的是:没有打好基础,领导人乱了阵脚,根不稳所以容易倒。
以上只是拿霸王做个个案分析。但是从这个分析大家注意没有,加多宝是香港企业,霸王是大陆企业。差别主要在哪里呢?还是管理!有人说管理算啥啊,哪里有那么重要?可是大家不要忘记:所有的决策都出于管理。管理三要素,管理思想、管理者、管理方式,你说重要不重要?举几个例子,有的管理者独裁,有的管理者开明,差别大吧?层级决策、民主决策、合议决策,差异大吧?无论是策划也好,品牌也好,品质也好,公关也好,都是被“管理”所“管理”着。
上面啰嗦了这么多,可能有人着急要问了,那到底本土日化咋办啊?出路在哪里啊? 笔者可不敢瞎说,这可是要负责的。不过,看了这么多失败的案例,倒是有几个建议给本土日化企业:
就说这么多吧!说的越多越得罪人。顺便骂骂那些本土卖场(对洋卖场说没用),“进口品牌不要进场费、本土品牌要进场费”这事,什么玩意呢!不要眼睛总盯着本国人要钱,这要是在美国,你们这样是违反平等权的,要被抓起来的!这一行为也是卖国的,看看人家韩国人,看看人家日本人!羞耻啊! (文/白云道长,微信:12035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