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体现在对问题的敏感。
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正确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个说法很有道理:看一个人的智慧,不看他给出什么答案,而看他提出什么问题。傻子问不出问题,懒汉问答案而不问问题,只有聪明人问问题。聪明人思考,所以有问题。
自主学习总是从问号开始。刚踏入这个世界的孩子们充满了好奇,为了帮助他们,我们把他们的问题归纳成十万个为什么。
科学发现也是从问号开始。我们都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始于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往下落?”毛泽东的理论体系,即毛泽东思想,它的起点应该也是问题。毛泽东选集的第一篇文章是他1926年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此文的第一句话是个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正是这个问题引导毛泽东去思考,去学习,去研究,只有在他分析了国人的经济状况和政治态度之后,他头脑中才出现了一幅清晰的政治地图,知道谁是革命的领导者和中坚力量,共产党应该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将这篇文章作为他的选集的首篇,此前写过的许多文字,一概未收,一定是深思熟虑的安排。
我们多数人缺乏问问题的自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了混乱、非理性、谬误、似是而非、伪真理,我们经常感到困惑、不解、意外、茫然、不知所措。但是,我们接受这样的现实,以为这是生活的正常秩序。我们以为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无序的,是理性和非理性的混合体,试图理解是徒劳,即便有解释也无益。于是,我们对天天遭遇的矛盾,反而见怪不怪、视而不见了。
因为拒绝思考,我们只能被外部的力量牵着鼻子走,在盲目和混乱中前行。如果做个有心人,思考一些问题,结果就会大不一样。我对此有切身的感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有若干知识分子和国家干部朋友下海经商。少数几个人问了自己这样的问题:改革开放启动的经济大潮为我们这代人带来了什么机会?我做什么才不辜负所处的时代?多数人下海的原因是:赚钱多,所以博一把。老天爷真公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前者寻找机会,得到了机会,成了企业家。后一类人追求的是收入,结果多成为高级打工崽,现在仍小心翼翼地捧着磁饭碗。问问题和不问问题,就是不一样!
总括起来,问问题,善于问问题,有这样几个好处:
第一、问题是学习的导向。
担任管理工作的人,工作繁忙,能够抽出来学习的时间有限。这时的学习,必须有导向。问题就是我们学习的科目。没有问题,读书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听课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爱学习,但不思考问题,属于消遣,猎奇,寻宝式学习。这样的学习,翻遍图书馆的书籍,读到的是文字,吸收的营养内涵有限。
第二、找到问题,也找到了老师。
任何能够提供答案、部分答案,甚至反面答案的人,都成了你的老师,失败者也可能是老师。你能从极平凡的事件中,或朋友一句不经意的话语里,发现思想的闪光,智慧的磁场,而获得启发。如果你质疑某特定的管理方法是否有效,为什么有效或无效,不光是管理者,还有被管理者,旁观者,立刻便成了你的老师。学校里的老师只有一个,他的局限得不到弥补。现在你有众多为你提供答案的人,它们的观察、体验、结论都有局限,而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你可以得到最完善的答案。
第三、提出问题,有如拨开迷雾,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理出问题,有了题目,在哪里找信息,找答案,并不复杂。有时候,我们的问题是不知问题在哪儿,所以一旦找到了问题,也就找到了答案。问不出问题,问不出好问题,离解决问题还远。
如果说,问问题是个习惯,或者说是个性,甚至是天性,我们大概都会同意。为什么说问问题还是能力呢?说它是个能力,有两个方面的道理。一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无数不知道、不懂、不理解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头脑里休眠着无数的问题。能不能发现它们,激活它们,让它们浮出我们的潜意识,不是每个人能做到的,这是能力。二是,有些人的问题不着边际,或者说“不靠谱”,只能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混乱。有些人善于捕捉问题,能提出“好问题”,使我们能迅速地接触事物的本质,把我们引向答案。这也是能力。
如果上面对问问题能力的解释能成立,那么如何提高这个能力,我们就有了思路。
首先,如何激活我们潜意识中的问题,并养成问问题的习惯?
习惯起源于态度,态度体现为习惯。这里建议三个态度,从自我检讨这些态度入手,可以逐渐增强问问题的自觉。
第一、对已知的、流行的看法,持批判态度。
但凡要接受成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必须先质疑其客观性,看它是否真有道理。倘若不能证明其正确,不能说服自己相信,则存疑,不可用作观察和判断的依据。哪怕是书上说的,人人都相信的,经权威认可的,一概经过自己的分析、鉴别。批判是科学的态度,思考的态度,负责的态度。批判不是为了否定,而是避免盲目肯定。经过批判后的理解是透彻的理解,接受是实在的接受,执行是清醒的执行。
正是由于缺乏批判精神,我们接受了太多的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观念,脑子里有许多未经质疑就形成的“以为”。对于这些认识盲区,用批判的精神重新来一次盘点,是自我教育的补课。例如人们普遍认为成本和质量、价格和销售额是相生相克的一对矛盾,二者不可得兼。真是这样吗?不突破这个成见,我们的业绩也不可能突破。
第二、对新事物,新观点,持探索态度。
我们现在面临的新事物数不胜数。且不说宏观经济领域,仅在微观层面,就有企业内所有者、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知本和资本的地位,西方管理同国情的结合,传统观念同市场行为的冲突,价值观的流变,知识员工的管理,情商与人际关系,企业文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员工素质的提高等新问题。这些事物都是我们的前人、其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没有遭遇过的,没有现成的灵丹妙药。其它企业的经验未必完善,不能照搬。只有探索,才能不满足,不静止,不停步,有可能到达真理的彼岸。
现在的理论更新也快,新概念层出不穷,我们要有追根究底,探本溯源的精神,不要浅尝辄止。例如以人为本,我们应该懂得:为什么要以人为本?它的对立面是什么?提出以人为本是为了纠正什么倾向?那些倾向不对吗?怎样才能以人为本?我们哪些地方以人为本了?哪些地方没有?为什么能做得好或者不好?如果不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把这些概念挂在嘴上,有如鹦鹉学舌,无异于鼓噪。
第三、对于现状,永远持不满的态度。
现状不可能永远持续,明天一定和今天不同。现状不是理想状态,一定有需要变革的地方。不满现状,是领导者应有的态度。接受现状,只能跟着潮流走,不接受现状,才可能站在变革的前头。
我们的工作有时顺利,有时困难。顺利和困难是暂时的,矛盾的存在却是永远的。逆境时有矛盾,顺境时也有矛盾。逆境时可能找不到矛盾,顺境时想不起有矛盾。什么是现时的主要矛盾?这是我们永恒的问题。
只要我们有这三种态度,相信我们会养成问问题的习惯。人总要捉摸一些问题才好。“学问”可以有两个解释,一是要学会问,二是学从问来。问不可耻,无知才可耻。问是好习惯,是动脑子的表现,是学习的前提。
更多精彩请点击:奖金能刺激业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