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游下降,出境游猛增
郑泽国:根据最新调查,北上广三个市场有什么新变化?
王燕生:出境游增长太快。上海2013年入境游下降6%,出境游增长30-40%。广东省内游和国内游平均下降6%,出境游增长20-30%。
郑泽国:你对出境游未来三年的市场规模有什么基本判断?
王燕生:几年下来,肯定翻一番。对散客市场、团队市场都一样。现在15岁以上的很多游客都是第一次出国旅游,市场有很大空间。
郑泽国:对出境游,什么因素影响最大?
王燕生:旅游文化影响最大。
郑泽国:导游做得好,文化介绍好,对第一次出境的游客很重要。
王燕生:还有,旅行社作用也很大。中国游客有时无秩序,团体游可以提高效率。
郑泽国:旅行社市场份额预计会下降,但是旅行社对旅游市场的稳定发展是有作用的。边远地区旅游发展主要靠旅行社。旅行社的存在也有助于景区管理。比如去年九寨沟的游客滞留事件,背后原因就是景区客源散客化。如果是团队为主,你有一千个团在景区里,就会有一千个导游在做管理疏导,这个事件根本不会发生。
王燕生:旅行社对城市旅游也有作用,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表现最明显。当时如果没有旅行社,游客排队管理根本没法做。所以说,旅行社要不要发展,怎么做对市场有利,这些问题值得思考。国内游的经济本质,是发达地区的消费者到欠发达地区去花钱,这对区域经济发展平衡有好处。出境游是把钱花到国外。
有城市文化和创意,才有市场吸引力
王燕生:未来一年,入境游市场如何发展,取决于城市的口碑和产品是否有吸引力。为什么?市场驱动力除了交通、环境等硬性因素,更重要的还是软性因素。一个是文化,一个是机会,产生吸引力。
郑泽国:来中国旅游的不仅有观光客,也有很多是商务客,商务客怎样转化为观光客?
王燕生:商务客一般不旅游,比如多次来上海的商务客,他们就是在上海住,在上海吃。这些多次来上海的商务客,其实就是上海之所以能保持旅游市场规模的重要基石,毕竟,靠一次性旅游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再比如,广州是客源地,如果来广州,客人可能觉得没什么看。但有广交会,他们一定会来,因为这是个机会。所以,如果我们能实时提供旅游产品,比如广交会之后参观一两个景点,这些客人就可能转化为旅游客人了。
北上广这几个城市,商务客人转化成旅游客人的机会大,靠的就是城市文化和机会吸引力。但是,除了前人留下的传统文化,我们后人也有后人的文化品位,浙江乌镇的东西栅,就不输前人。比如他们的饭店设计就很有品位,舒适度很高。
郑泽国:我去过乌镇的东西栅,是很不错。
王燕生:喜马拉雅山、故宫、长城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但有时我们的思维被束缚住了。像上海、深圳这样的地方,其实已经形成了中国新文化吸引力。
郑泽国:是否可以理解,上海和杭州,广州和深圳,这些城市的文化已经推陈出新。
王燕生:这是肯定的。在北京,就是东城、西城文化。
郑泽国:这其实是一个都市游的概念。我们到国外去旅游,首先也是去一个城市。我们选择一个目的地,城市文化是关键因素,景点反而是其次。
王燕生:北上广旅游按人次计算,远高于丽江、桂林这些城市,为什么?就是北上广旅游的光谱宽,包括观光、文化、艺术、体育赛事,产品创新力强,比如橱窗文化、咖啡文化,茶文化,这些都市文化都体现了人的创意在里面。
郑泽国:也就是说,人的创意可以不断创造新鲜感。
王燕生:深圳世界之窗,就是靠人不断创新节目。传统景区靠资源、靠老祖宗,如果没有创新,就是老产品。老产品许多靠旅行社,如果旅行社有问题,就是致命的问题。毕竟现在已经进入散客时代,散客时代和旅行社时代的营销思路是不一样的。
营销的本质和要素不变
郑泽国:从专业调查的角度,如何用3-5句话来概括2013年?
王燕生:一是旅游法管理很严;二是移动互联网发展很快;三是OTA占主导地位;四是散客化是市场主流。
郑泽国:这一点,我们看法一致。
王燕生:传统营销模式已经起了很大变化。平媒投放少了。人们获得信息越来越便捷,传统媒体满足不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80后是新旅游者,他们的消费习惯是上网找信息。但是这里也有一点不能替代,人们不管在网上怎么找,还是找一样东西,比如订票到淘宝网,网上是没有实体票的。
郑泽国:还是要有产品的概念。
王燕生:从快生活到慢生活,人们旅游是为了换生活环境。所以,旅游最后拼的还是产品、资源。要建设真正好的度假产品,比如度假村和酒店来吸引游客。
郑泽国:对旅游企业而言,应该是拼线路还是拼景区?
王燕生:拼产业链。控制好的资源,做成产业链。
郑泽国:就营销宣传而言,旅行社去年在平媒的广告投放量减少幅度有多大?
王燕生:从我们监测的情况看,平媒投放整体下降20-30%。也不仅是旅游,其它产业也是,包括我们的收益也下降。但是,有些电视媒体有增加,包括央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这些集中度高的卫视。
郑泽国:也是集中到某些电视栏目吧,比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报媒下降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王燕生:从前年开始。去年很明显。这是个趋势。我们跟纸媒接触多,我这次去深圳,他们提出“纸媒不死”,听着挺悲壮。纸媒未来要生存,会更加重视可视化,重视视觉表达,对用图更敏感。不过,网络营销也有一个问题要注意,互联网推广有时很难控制效果,参与多,互动多,难控制。
郑泽国:我们做营销的就很痛苦。以前做报纸广告,细分市场很清楚,人们希望听什么,我们说什么。扩展到互联网后,人们的兴趣点飘移快,无法认知跟踪。双向互动还好办,多点互动就很难。现在很多旅游企业和旅游城市感到困惑,就是到底怎么做网络营销?
王燕生:网络营销最大的问题是变化快。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是无法用标准来衡量的。最厉害的营销只能是见招拆招,以不变应万变。但是,不管采取什么营销方式,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比如舒适、干净、美、价格的诉求。所以,做营销还是要抓到核心。
郑泽国:也就是说,不管什么营销形式,也不管人群如何变化,营销的本质和要素不变。
王燕生:对,不变。一个旅游景区能够给游客带来精神愉悦就是有价值的。
大数据时代更要关注现场
郑泽国:大数据现在火的很,但对市场营销到底有多大作用还是未知数。哈佛商业评论最近有篇文章,题目就叫“你也许不需要大数据”。他们认为大数据的作用被严重夸大了,而且从数据分析中得出的洞见很容易被复制。
王燕生:现在的情况是没有数据不行,但单凭大数据不太靠谱,一定要现场和数据结合。
郑泽国:从市场调研的角度,怎么看这个事情。我觉得在大数据时代,真正对企业有用的数据其实不多,还是要抓关键数据。调查分定性和定量,还有经验,你认为是小样本调查重要,还是庞大的数据更有用?
王燕生:从我们跟携程的接触,网上跟踪看用户的性别年龄等,还是有一定的价值。问题是即使是大数据,也不一定全面。比如百度是搜索,但你搜索桂林,订票还是得到携程或其他网站。这意味着什么呢?所有网站的数据不能共享互通,我们就不能把旅游大数据完整描述。那么这样的大数据有多大意义?
小数据成本比较高,问卷调查机械回答的多,所以所谓的数据也不一定靠得住。最重要的是要到现场看,否则,不能理解数据的意义。我们最近为云南九乡风景区做调查,就提出要根据景区在市场和游客心中的位置来进行调查。如果你一味地要跟丽江、大理比就没有意义,倒是跟哈尼梯田、石林、楚雄这样的景区去比,相对而言比较科学。
郑泽国:是的,只有同类比较才有意义。
王燕生:资源尺度同等的相比较才有借鉴意义。
郑泽国:在大数据时代,如果方法不当的话,反而会让我们迷失,流于琐碎,从而失去对整体的把握。
满意度调查,评价好和坏要看背景
郑泽国:做满意度调查,需要注意些什么?
王燕生:有两个例子。一个是北京什刹海,搞了一个有关三轮车治理的调查。三轮车实施有序管理三年,情况确实有所改变,但是调查结果满意度很低。为什么?不是治理无成效,而是游客量太大,最多一天进去24万人,景区住地的居民不堪其扰。所以,评价好和坏,要看背景。如果仅看大数据,游客满意度好不好,就列出一二三四五,可能流于表面了。还有一个例子,选择名校,北京海淀区学校特别好,因为太好了,选择的人就多,最后大家反而不满意。其实教学质量和水平还是一样好,但是满意度变得不敏感了。
郑泽国:所以,运用大数据也要特别小心。
王燕生:要验证。以数据为基础,再加上直观的、现场的感觉。
郑泽国:未来做市场调查,什么样的组合方式更合理?
王燕生:越来越复杂,影响因素多。比如广东出境游,花费多少?有两个参数,一是平均花费。平均花费要看从哪里出发,从白云,宝安机场出去的和从罗湖、拱北出去的不同,可能有十几个变量要考虑;二是人数。但是这个也很复杂,每天从珠海出发骑自行车来回和从罗湖来回的卡车司机,这个人数的计算就占到总人数的10%,如果刨去这些数据,就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如果认真起来,很多数据就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