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银行为啥扎堆自贸区开设分行?


  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自贸区”)挂牌日渐临近,各家银行也在争分夺秒在自贸区内布局设立分行。继浦发银行、中国银行之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上海银行等银行也在拟定上报在自贸区开设分行的方案。

  截至目前,已有12家银行在占地28平方公里的自贸区布有网点(支行),但是将自贸区内支行提升为分行级别,与各银行上海分行平起平座,显然其地位已经陡然上升。从“工商银行将其外高桥保税区支行,改为自由贸易区分行,并且直接隶属于工行北京总行”的消息传出,便掀起了自贸区银行设立的级别讨论。那么国内各大银行为啥要在自贸区成立之际扎堆给自己的支行网点提升级别呢?各家银行又在做什么战略性布局呢?

  首先,各银行在短时间内忙着扎堆提升在自由贸易区内支行网点的级别,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区内实体企业,并且从中分得一杯羹。在未来全面放开自由竞争的背景下,最早进入并且适应的银行一定会是最获利的银行。国内各家银行谁也不想失去这个千载难逢的“掘金机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涵盖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四个海关直属监管区域。在自由贸易区内将有更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这对于银行业拓展业务和金融创新将是难得的机遇。

  此外,尽管政策细节尚未明朗,但可以预期的是,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后,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空间将十分广阔。将会带来新的金融业务机会,包括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融资等方面的产品创新和组合,以及向离岸人民币存款、兑换、发债、投资、清算、资金等各项业务的全面拓展,这也给各大银行在自由贸易区内设立分行的业务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再者,国有银行只有更早参与市场化竞争,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随着首家民营银行——苏宁银行获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将快速推进,外资银行如花旗、汇丰、渣打等金融机构也纷纷对加入上海自贸区表现出极大兴趣,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将要受到挑战,我国金融业市场化步伐正逐步推进。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有银行也明白与其躲避,不如先行试水,在自由贸易区充分参与和外资银行的竞争,这样对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很有裨益。据说未来自由贸易区将引入外资银行、取消存款上限让利率完全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等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更有专家建议,一旦准许外资行进入上海自贸区,必须给予它们与国有银行平等的待遇,并且让资本项目在自贸区内完全放开,不然自贸区的实验效应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国有银行在自贸区成立之际,快速成立分行,以足够的准备应对市场化带来的挑战,也是明智之举。

  最后,自贸区里的分行在确保风险防控前提下,将受到较为宽松的监管,这样更利于业务的展开。近年来,出于防控金融风险的需要,银监会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除了将存准率调至历史高位之外,而且还对银行对行资本充足率、存贷比、拨备覆盖率等风控指标不断提升,这让国有银行在开展业务时备受掣肘。

  而自贸区的成立,监管部门在酝酿相对独立、更加贴近市场并有效防控风险的银行业的新的监管机制。而新的监管机制,对于各国有银行来说更加宽松,约束会更小一些,这样更有利于其大展拳脚。所以各国有银行对自贸区内开设分行积极性空前高涨。

  近期,各国有银行在自贸区内争分夺秒般的开设分行,是在布一场大局。一方面随着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各项金融改革在区内试点,必将会给国有银行带来“千载难逢”的良机,谁也不会漠视这种机会。另一方面,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将受撼动,与其躲避,不如主动接受金融市场化竞争的洗礼,这样更能提升国有银行业的竞争力。此外,自贸区将制订新的金融监管机制,会比区外的监管更加贴近市场,更加有利于金融业的发展,这样国内银行业当然要自贸区成立之际,开设分行,可以更好拓展业务。总之,自贸区成立对于纷纷抢驻的各国有银行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勇敢面对,才能更好的适应新的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