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蓝天碧水第二战:总会有机可乘!


复盘蓝天碧水第二战:总会有机可乘

 

蓝天碧水第二战,要比第一战好看,原因在于双方在同一个场地面对面短兵相接,矛盾冲突更大更多,双方见招拆招极尽机智。与第一战相比,矛盾推进更多的是通过画面而不是语言来呈现,这符合电视、视频节目的本来。

第二战最大看点,是任务发布者姚劲波在先改变程序、再改变规则后如何收场。一个比赛,规则已经明确,双方尽心尽力,但是因为裁判的私心,导致不公平竞争出现,这对受害方是不公平的,对受益方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但凡一个有品的人,都是不屑于那种偷偷摸摸的好处,而是希望光明正大的一战,要么理直气壮的赢,要么心安理得的输,那种做贼般的胜利,实在是上不了台面。

姚劲波最后判双方平手,并通过一个长时间的鞠躬道歉,来为自己赢得一个心安。这是最合适的结局。但是,这依然是不公平的,不公平已经存在,不因姚劲波的道歉而改变,道歉只是给姚劲波自己一个交代,而平手,给双方都不是交代。

而在姚劲波特意强调自己的做法给后来任务的借鉴意义时,即可知道,他还在为自己挽回面子,这就像还在为一个癞痢头找出亮光一样,深受某思维的毒害。经此一战,相信很多人会对姚劲波重新评估:在有镜头跟踪的情况下尚且可以为自己所在一方的利益改变程序和规则,在无人监督的时候在纯靠个人良心的时候,面临着利益冲突,会不会更肆无忌惮?

可惜了一场好戏。

但是,如果我们抛开姚劲波,纯看两队在地面战的争夺,依旧是好戏连台。

地面战要赢,根据任务要求,关键点有三个:一个是应聘者进到自己这边区域的数量,二是应聘意愿和招聘意愿的匹配度,三是合同数量。

其中最关键的是第二点。不匹配,无签约。

通观全场,两队基本没有就这个匹配性对应聘者做过什么介绍(不知道是不是剪掉了),这是大失误。而碧水队对第一点准备充分,蓝天队对第三点准备充分。

此处所有的精彩,都在拉人上。

碧水队准备得很充分,有大的广告,门口准备了麦克风,请来了明星,声势很壮。反观蓝天队,在这方面缺少预案,队长袁岳觉得在明星到来的一刻,己方气势为之一挫。第一局,碧水队赢。

但是,这种高空的轰炸并不能代替地面的扫射,甚至这种高空轰炸的效果,还很值得怀疑。蓝天队很快找到了办法,他们请了一队学生,在入口处组成一条通道,一方面拉人,这有引流和截流的作用。一方面在两队之间形成隔断,最大程度保证肉烂在锅里。这个做法效果显著。第二局,蓝天队赢。

蓝天队的做法,立刻引来了碧水队的不满,先是一个队员上去做道德上的批判,没有什么反响,接着是汪小菲开闸引渠,在非由人隔断的地方,拉开栅栏,直接从蓝天队的场地里面拉人,接着又是队长夏华出面沟通。一通混战,各自收兵。

最后的结果,如果以“合同”为准,个人感觉,应该是蓝天队赢。

应该说,碧水队花的心思和精力,要超过蓝天队。从细节的准备上就可以看出来。但是,合同数量却不比蓝天队多,除了合同准备不足之外,更重要的是,碧水队的做法,有的是为双方带来效果,有的是无用功,不像蓝天队那样精准打击,纯为自己服务。

碧水队大的广告招贴,确实有气势,也很显眼,让蓝天队准备的横幅显得小家子气。但是,这种广告,带来的人并不纯为碧水队所有。他们可能是看到碧水队的广告来的,但是到了现场,并不一定就进到碧水队的区域,这相当于碧水队是为双方拉人流。

其次,碧水队在进场前做足了文章。准备了麦克风好沟通,对签约也有承诺用以引诱,这是很实在的功夫。但是,蓝天队通过一个人海战术,就将之化解。因为,开场只是一个瞬间,更长的时间是引流。在一个两小时的比拼中,只抓住开头这个瞬间而没抓住全过程,是无法赢的。如果双方的场地之间没有隔断,蓝天队的做法可能不会有效,但这样一来,人是自由流动的,这又让碧水队前面的广告变成为双方做的,他们无疑又会觉得自己吃亏。

再次,请来文章,这是一个人气时刻。但是这并不是好的做法。文章现身的那一刻,确实可以让己方声势达到高潮,但是高潮过后,人该干嘛还干嘛。相对于吃饭,追星是个奢侈品。

因此,碧水队这么多动作,被蓝天队一个人海通道导流术,就给击溃了,可见得碧水队的很多动作,是不符合本质和规律的。

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蓝天队能够找到这个方法,不能不让人佩服。

可惜的是,两队都没有抓住应聘者的心理,如果能够在门口,将自己这边有什么企业,提供什么职位,与哪些专业匹配,等等这些信息明确地进行展示宣讲,然后再加上其他的配套服务,应该会能更好的吸引应聘者。

除了地面战的动作外,从团队角度讲,蓝天队更有团队型,职责明确,尤其对自己职责维护得也很明确,音乐taiboss,像第一战向队长袁岳强调自己的职责一样,毫不犹豫的向队友韩小红强调自己的权力,这也让其他人更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而碧水队,则队长太过于负责,什么事情都要找她协调,一会儿合同,一会儿明星,一会儿对手,一会儿还要安抚队员的情绪,缺乏团队效应。

从观众的角度讲,第二战比第一战好看。但是,王利芬还是花了太多的时间去说教,然后展示团队的做法。但是,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团队双方的思维过程。当他们接受了一个任务之后,他们是如何理解的,如何思考的,如何见招拆招的。比如第一战的投标。做法不过是思维的结果。

再感叹下王利芬的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