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文件反腐可持续吗?


  每逢过节,上面总要发出各种级别和口径的通知或禁令,敦促各单位不得送礼、不得大吃大喝。去年十八大后,新领导下了大决心,要坚决抑制不良之风,并严厉查处了一些顶风上的反面典型。这次的决心的确足够大,因为以往大都是风声一过,就一切如故,而这次持续的时间的确不同以往。直接的效果之一是,很多高档餐饮消费场所生意清淡,众多高档消费商品的销路严重受阻,例如号称国酒的茅台,前两年高峰时每瓶零售价已经突破2000元,而现在的市场价达到了腰斩的程度,1000元就可买到了。不正之风的影响还波及到了很多行业,比如旅游、礼品、奢侈品等,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清。以致于有人惊呼,再这样下去,中国的GDP恐怕要很难看了呀。这样的说法自然有些水分,但却也映衬出中国腐败之严重到了何种程度,领导略微较真了一下,几个红头文件下去,围绕官员的腐败消费就减少出了个天文数字。具体有多少,国家统计局不可能统计出来,也绝不会公布结果,但既然能导致若干行业的不景气,其规模体量之大就足够骇人听闻了呀。

  此次治理公款吃喝送礼的显著效果,当然可以视为党和政府的坚强有利,直接说明了在治理腐败方面的决心之大,但也足以彰显如今的官场腐败已经严重到了何种地步。其实,公款消费仅仅是官场腐败的一个侧面而已,在如今官本位的中国社会中,要做事成事怎能离开官员的支持?因此,官员之间的吃请、送礼,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和晋升;而非官场人士为取悦官员进行的吃请和送礼,则是为了能被行个方便。这方面的饭局和礼数就更要讲究,花费更是天价了。从形式上说,这类消费花的是民营企业主,或是草民百姓腰包里的钱,自然不属于公款消费的范畴,但其对社会公众利益的伤害,对社会风气的玷污之严重,一点也不差呀。显然,这样的现象,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又没花财政的钱,似乎不属于红头文件的势力范围。但从社会进步的角度上说,这样的现象同样要根除,靠什么途径呢?从根本上说,只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极大地约束公权力,将其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只有如此,如今严重的权钱交易才可能得到有效的治理和根除。

  关于此类问题,很难绕开有关三公消费的话题。按我们领导的传统习惯,自己的问题再严重也必须自己解决,绝不依赖外人,这大概就是始终谢绝任何外部监督的绝对理由了。有人推崇西方的三权分立,认为这样可以相互制约,消除绝对权力之下的绝对腐败。可领导说了,这是决不可以的,我们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内部的腐败问题。其实社会管理是门科学,嘴硬弥补不了体制硬伤形成的致命弱点。例如公车改革这件事,喊了十几年,依然停滞不前;公款出国,早就成了各级官员的基本福利,你财政不给钱,我就搭企业的便车出去,回头项目审批时关照一下自然就皆大欢喜了。至于公款吃喝就更简单了,完全不给报销也没关系呀,都让基层买单就是了嘛。

  这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呀。在这样的状况下,即便三公消费的统计报表很好看,环比的数字多么光鲜,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都是自欺欺人的小把戏啦。百姓也不会上当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实际感受,无非是领导们自我安慰一下、自娱自乐、掩耳盗铃吧。还是那句话,在清正廉洁、根除腐败的问题上,根本性的政治体制改革是绝对绕不过去的。又要坚持这个那个,又要让公众满意幸福,让世界羡慕景仰,这样的中国梦其实根本就不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