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故事谈工作】“快”的逻辑


【作者】安秋明,好未来领导力学院

 

1918年马寅初在一次演讲时有一位老农问他:“马教授,请问什么是经济学?”马寅初笑着说:“我给这位农民朋友讲个故事吧:有个赶考的书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两银子要挑最好的房间。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单,米店老板转身去屠夫处还了肉钱,屠夫拿着钱去找猪农还了猪钱,猪农马上去付清了赊欠的饲料款,饲料商赶紧到旅店还了房钱,就这样,十两银子又到了店主的手里。这时,书生来说房间不合适,要回银子就走了。你看,店主一文钱也没赚到,大家却把债务都还清,所以钱的流通越快越好,这就是经济学。”如此通俗易懂的解说,引得台下掌声雷动。

 

读完这个小故事,大家有什么启发没有?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快”的逻辑

 

我们做培训也好,做文化也好,之前我总结过,目标都是一样的,影响人,改变人,进而达成公司希望的结果。这个过程,应该是逐级传播扩散的过程。影响核心干部,由核心干部影响基层干部,由基层干部影响基层员工。大家都知道“牛鞭效应”,都知道这个影响效果其实是逐级递减的。所以,我们直接影响核心干部的速度慢了,由核心干部对下面人的间接影响就更慢了,到基层可能甚至都没有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在方向基本正确的前提下,要“快”的原因。最后,影响就像飞轮。第一圈,我们推得吃力,飞轮转的也慢。但第二圈、第三圈,我们持续地用力,飞轮就开始转得越来越快,甚至比我们最开始预期的还要快。

 

套用马寅初的话,知识的流通速度越快越好,这就是培训;理念的流通速度越快越好,这就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