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7月9日在广西发表“底线论”,提出政府的宏观调控要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明明是持平之说,市场却似乎打了强心针,捕捉到什么以前闻所未闻的新思维一般,一惊一乍,颇有哗变之势。
新一届中央政府组成以来短短数月,市场揣测宏观政策至少已有三次较大的“哗变”。4月公布一季度宏观数据,增速低于预期,并有货币和实体数据“打架”,市场反应为迷茫、纠结。6月银行间上演所谓“钱荒”剧,“央妈”迟迟不出手,市场上充满惨淡、悲情。巴克莱还造出新词“李克强经济学”,包括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三要素。
此番则是第三次,有政府托底撑腰,市场备显乐观、兴奋,股市一改颓象,应声大涨。美银美林抓住巴克莱的小辫子,认为给“李克强经济学”下定义尚为时过早。
其实,“李克强经济学”可以说早已下了定义,更准确地说,是延续多年的“中国政治经济学”,即“正确认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体到近几年,具体到宏观经济领域,是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找平衡、搞辩证。
谁都知道,在中国搞经济要注意听政府的话。难就难在,政府的话总是那么滴水不漏又大而化之,绝不亚于格林斯潘。市场往往想要简单、直接,痛快点,于是就要猜,就要蒙,就要捕风捉影。过度注重一时一地的新表述,可能会忘了存在已久的大背景和大原则。比如此番“下限”和“上限”,今年3月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早已设定相关目标,并给出了政策基调。
《财经国家周刊》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尽可能清晰地向市场释放政策信号,向决策层反聩市场风向。如今年5月第11期,中财办的尹艳林局长为我们“国是论”撰写了《宏观政策不轻言改变》,明确阐释了基于增长、物价和就业底线的稳定主基调,以及针对各类风险的必要政策储备。总理日前的“底线论”,也正是这个意思。
声音多了,就要选择靠谱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