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下午,金融时报举办了主题为“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年中专家座谈会暨新一届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座谈会上,本报专家委员会委员围绕2013年上半年经济金融数据反映出的经济运行态势、下半年宏观政策的走向及金融业如何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转型等热点问题发表了精彩见解。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纪志宏,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建设银行高级经济师赵庆明出席了专家座谈会。金融时报社社长汪洋发表致辞,总编辑宋辅良主持座谈会,副总编辑孙凌燕、赵学锋、包成柱,纪委书记王沪鸣出席会议。
汪洋在致词中对专家委员会新老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专家们给予报社工作的支持表达了谢意。汪洋表示,在经济社会运行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专家们的科学研判和准确预测,为市场和读者全面认识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几年来,金融时报社专家成员由最初的13位发展壮大到目前的32位,最初的专家组也于日前正式更名为专家委员会。希望今后专家委员会能够积极发挥智库作用,准确把握经济热点,及时传播智慧和声音,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2013年度经济扑朔迷离,当前经济运行不容乐观,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此节点上,如何判断下半年形势,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如何加速经济结构转型,如何贯彻中央“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求质”要求,在下半年经济开局的关键时点,报社召开专家座谈会,期待听到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也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力求务实、深刻,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座谈会上,专家们从近期发布的上半年宏观经济和金融数据入手,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专家们认为,最新发布的二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增速虽有所回落,但当前经济增长形势总体稳定,经济下行的压力主要来自于结构性因素。应全面客观地看待近期经济发展的降速问题,对经济结构调整中所出现的回落需有耐心,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要抱有信心。下阶段应着力追求有效益、有质量的增长,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在谈到金融如何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时,专家表示,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走到了尽头,中国经济要持续发展还需坚定地走转型之路,这也是政府近期频繁传递出来的信号。要挖掘金融潜力,支持结构转型,就要按照中央要求,做到“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有专家就此建议,一是要稳定市场预期,为“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供有利条件;二是要正确处理存量与增量的关系,继续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平稳适度增长。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具体措施进行了富有深意的探讨,对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发表了真知灼见。专家认为,应进一步简政放权、激活民间投资;采取措施吸引民营资本投入地方性或中小型银行类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实现金融市场良性健康发展。此外,要加快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中国金融体系“资源优化配置”和“风险分散”的两大功能,着力优化金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和对风险的处置能力,大力推进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
专家们还就近期资金市场的异常波动事件反映出来的商业银行资金错配问题发表了见解,并就如何进一步打开政策空间、如何加强外汇储备管理及金融风险防范等问题提出了很多中肯建议。在谈到下半年宏观政策走向时,专家认为,2013年下半年政策将延续稳健的主基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管理好银行体系流动性。
在专家们发言结束后,总编辑宋辅良对座谈会给予了积极评价。宋辅良认为,此次专家座谈会很精彩,专家们用专业的智慧、专业的素质和专业的解读对上半年经济形势进行了回顾,对下半年经济和金融形势进行了预测,特别是金融如何支持结构调整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出了很多见解。我们将把专家们谈到的热点、难点和关键点问题,通过报道反映出来,提供给决策机构,提供给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以期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金融观察:挖掘金融潜力 支持经济转型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