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商业模式之死




    寺庙被很多人称为最伟大的商业模式,不需宣传,不用交税,产品边际成本低而且需求广泛,拥有大量忠实客户。这是从经营角度给佛教传承千年的一个注脚,而现在安放佛祖中指骨舍利的法门寺景区成为山西重要的销金之地,原本讲众生平等的佛教,反而以布施和供养的数目多少决定信徒接近佛的程度。景区的所有工作人员的KPI和劝募回扣挂钩,功德箱都有创收指标,佛像供养也都有1000万、3000万、4000万和5000万级的明码标价,而释迦摩尼的舍利塔供养更是高达一亿。法门寺景区替代了法门寺,把法门寺提供的价值主张、宗教文化产品输出压制,把宗教性捐献当成收入来源,把成功的商业模式变成杀鸡取卵的盈利模式。

  两种模式的差别。商业模式是系统工程,包括价值主张、盈利模式、关键能力和关键流程。盈利模式是一次性在从客户身上提取最大价值,而商业模式是从客户身上提取最合理化的最大价值,前者具有短期性,后则具有长期性、生长性和持续性。在客户考察、消费和不再消费的客户生命周期中,前者是一次性消费,后者不但能造成多次消费,还能够延长客户的生命周期。不以客户价值主张而以盈利模式为中心,关键能力和关键流程就成了不是提供产品,而是挖空心思从客户手中捞钱的方式,提供给客户的价值减少,同时获得的收益又在增加,整个模型的不平衡性迟早会降低客户的消费欲望和频数,破坏掉整个商业环境。商业是养鱼和捞鱼并行,而不是只捞不养,竭泽而渔,则迟早无鱼。

  佛教自古就有“农禅并重”的思想,脱离印度的托钵乞食的生活方式,把劳动和禅修结合起来,解决僧侣生活问题,又发挥大乘佛教慈悲助人的精神,有了佛教最早的商业雏形。从“农禅并重”到现在过度的“商禅并重”并非进化而是异化:“农禅并重”是寻求动静中的禅机,让人知足,头脑清醒,发挥助人精神,开启智慧,而“商禅并重”则放大贪婪,失去佛教清修的本意,淡化修禅而重于商业。佛教提供的产品是精神利益,而如果佛教徒在物质和精神的两者之间走偏,关键能力和关键流程退化,就会逐渐失去精神利益的效用,也就失去了提供客户价值主张的能力,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后只有消失。

  造成当下局面的是陕西省提出的“世界佛都”的梦想,以政府为主导,法门寺提供文化资产,曲江文投出资,理想的构架是以发挥佛教文化为轴心,形成政府负责协调,法门寺僧人负责提供文化服务,曲江文投负责运作的三脚架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曲江文投为了盈利抢占服务的位置,而政府为了GDP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法门寺僧人又较为淡薄,急着和商业撇清关系,造成整个合作关系中没有一个有力的中轴把三者的串联起来,商性和佛性失去平衡,法门寺承受直接的文化损失,曲江文投和政府虽然暂时得到了利益,但是失去了客户信任和法门寺的支持,也始终无法把格局放大,反而越做越多诟病。香客怨声载道,信徒买不起门票只能在墙外参拜,僧人大量流失。只有政府摆正位置,曲江文投退一步,法门寺进一步,重构商业模式,才能扭转乾坤。

  据《大般涅磐经》等经书记载,魔王波旬因佛祖度化了很多人,心生怨恨,请佛祖涅槃。佛祖觉察自己与婆娑世界缘分已尽,就答应请求。在涅槃之前,他们有过一场激辩,波旬扬言要在佛祖涅槃后破坏佛法,佛祖则认为佛为正法,法是任何力量都不能破坏。波旬告诉佛祖将在末法时代,让自己的徒子徒孙混入寺庙,破坏佛法,曲解经典,破坏戒律,以达到武力不能达到的目的,而后佛祖留下两行热泪。而今,波旬的预言在法门寺一语成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