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在带领团队、影响组织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如何让团队的绩效发挥最大,如何让组织留住优秀的人才,最核心就是要多了解员工的想法,多尊重人的本性,多接“地气”。如果一个领导做不到这一点,那他谈不上具备优秀的领导力,更谈不上从优秀走向卓越。
中层是企业组织里连接“头脑”和“四肢”的“脊柱”,承担着企业决策、战略执行及普通员工与决策层管理沟通的职责。然而同样作为中层,有的人倍感“夹心饼”之煎熬,有的人则作为流砥柱而获得不断成长。其原因何在?
中层管理者是企业人才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好与差、能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接地气”说白了就是要广泛接触老百姓,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最底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不能让自己高高在上,脱离了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愿望,不是浮于表面,而是踏踏实实,深入人心,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而不是盲目行事。“中层管理者如何接“地气”?”是现在大多企业所关注的问题。
中层主管是企业乃至所有组织的核心力量,是连接“头脑”和“四肢”的“脊柱”,但中层的问题往往也是高层最头疼的。著名中层管理专家李绘芳认为中层觉得自己最累,高层觉得中层执行不力,基层觉得中层瞎指挥。面对这种“上挤下压”的困境,中层该怎么办?
古人云:“病家不接地气,故阴阳不通。是之阳气自行消长,而症候随之消长。嘱病家每日赤足走路,半时辰即可。”也就是说,这个周期性是生物电的充电与放电的过程。也就是说,你不必请专家会诊,每天光脚走路一小时,就可以慢慢消除这个周期性的症状。
当下不得不承认,有些干部以脱离群众为快乐,长年累月把自己封闭在高墙深院内,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悬在半空中,不把老百姓的疾苦当回事,俨然与民众形成两个不同的营垒,其本质就是拒绝“接地气”;虽热衷于权力的行使,却不公开、不透明,意在逃避群众的监督,这也是拒绝“接地气”。所以,对各级领导机关和干部来说,“接地气”不仅要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到群众中倾听意见和呼声,而且要政务公开,时时事事处于民众的监督之下。否则,无异于鱼儿离开了水,瓜儿离开了秧。
在一个企业里,著名中层管理专家李绘芳表示中层管理团队承担着“腰”的功能,承上管下,领悟和执行高层政策,收集、处理,反馈区域市场的基层信息。市场的业绩好坏、市场开发及推广、终端运营及管理等,无不系于中层经理一身。那些没做好的企业,往往就死在糟糕的中层团队上。中层团队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每一个企业的领导层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对企业来说。如果没有中层这个挺直的腰,领导者再英明伟岸、硬件再先进漂亮、基层员工的素质和执行力再强,企业仍然免不了磕磕绊绊,陷入种种不可预测的困境!恰恰就是这一点,是目前很多中国企业的缺陷和不足。李绘芳老师认为身为中层人员要具备以下几点:
1、具有相关工作的知识。
2、掌握本公司的管理方法。
3、熟练掌握教育培训技术。
4、努力培养作为领导者应具备的人格。
中层管理者的身份通常被一分为二,因为他们需要担任传递的工作——倾听高层的话语,并且对基层人员作出回应。因此,当企业高层和他们交谈时,会发现战略思考是他们最没有时间进行的工作,由此会觉得不受赏识,并被人误解。
但大部分公司并不愿承认自己忽视了中层管理者。这通常是因为高管人员花费过多的时间在战略上,尤其是在面对一个快速变化的市场时。李绘芳老师表示,“高管将重点放在战略性行动上,这点我能理解,但他们需要注意不要将所有时间都花费在那些上面。他们必须在中层管理者的发展和保留上花一些时间。”
另外,让中层管理者参与公司决策也是降低流失率的一个关键方法。“更多地让中层管理者参与进来,允许他们参与变革的决策、设计和执行,这将加强他们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当他们有更多的责任感时,他们会全力以赴。”
“视角不同,职场人生随之迥异”,从最初的煎熬中奋起,到最后成为企业组织的中坚力量,作为中层管理者,一定不要因为就此而不思进取。要通过不断汲取知识,使自己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来加强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要不断的自我审视和自我修炼,以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卓越的情商与同事共生共赢。
最会,李绘芳老师表示,只要中层管理者始终如一地“接地气”,就能很快的提升中层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和技能,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对提高管理绩效和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以卓越的情商与同事共生共赢。专业的精湛是中层经理人后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情商的发达是层管理者走向更宽广事业舞台的根基与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