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捐古建,争议无意义


  今年4月,成龙在微博宣布将自己收藏的四栋安徽古建筑捐给新加坡某大学引起舆论关注。在质疑声中,成龙近日在央视《新闻1+1》中对话白岩松,讲述了捐赠古建筑的来龙去脉。

  成龙自买古建,自由捐助,有何问题?中国国内民意和舆论集体呛声,是条件反射,但无道理。毕竟,成龙所购古建,并非国宝,而是地方政府要拆除的老房子,原主和地方政府不当成宝贝,成龙购入算是善莫大焉。这是常识,就像一个人卖了破烂,收购者再卖出去,这个人又当成宝贝,算什么逻辑?所以,成龙捐出古建,引发争议,一开始就是伪命题。

  理是越辩越明的。当成龙登上央视,和白岩松面对面进行新闻“1+1”访谈时,成龙捐古建的抉择,愈发正当无暇了。现在,成功捐出的古建筑基本有了着落流向:他收藏的古建筑中将有六栋落户北京,建成“成龙和平园”;另有两栋落户上海、两栋落户香港。

  这算是成龙的妥协吧。面对中国国内汹涌的舆论,成龙看来还是惹不起的,他这个人过去几年来倾向于体制内的表达,往往被中国民众多元化的舆论所指责。中国古建筑,虽然地方政府从来都是没有当回事的拆与毁,而普通人也从来看得出古建筑的文化价值。但是一旦为舆论聚焦发酵,所拆古建就成了舆论和民意叶公好龙的对象,似乎人人都是古建筑的爱好者,都是传统文化的卫道者。成龙深谙舆论和民意的力量,捐给国内8栋古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成龙捐给新加坡的意愿是坚决笃定的。他强调,捐给新加坡一家大学的四栋古建必须留在新加坡,因为他不能说话不算话。而且新加坡在保护这些古建上,给予了要钱给钱要地给地而且永远保存的承诺。相比中国不少地方,要古建目的不纯,和地产项目进行功利混搭的居心,谁能说成龙的抉择有问题。

  中国历史悠久,满地都是文化遗迹,这是文明古国留给中国人的遗产。但在这样的文明氛围和文化环境里,中国人对祖先留下来的东西太不爱惜了,没有敝帚自珍之心,却有毁坏废弃之意。如此心态对待古建,古建的命运可想而知。别说是一般意义上的古建民居,即便是蕴含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历史名人故居,也往往被地方政府和开发公司毁掉。市场功利的流俗之下,公共保护难得保障,商业资本充溢废旧立新冲动,古建在母国不受重视,换个地方好好保存下来,也算是无奈选择。

  新加坡这个城市小国,立国时间短,具多元种族文化属性,但华人居多。有人讽为该国是“文化沙漠”,但缺什么补什么,该国尤其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文化立国成为国策。中国古建被捐到新加坡,变成宝贝也就不稀奇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国华人主导的性质,这些中国古建到了新加坡,反而具有彰显中华文化,远播中国软实力的意味。留在国内无人知,捐到海外发怨气,这不是爱文物,更非爱国,而是偏私狭隘。

  祖先的东西一定要留给子孙,这是家族血缘传统的一厢情愿。这既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不合现实逻辑。中国历史的经验表明,家天下最多也就兴勃数百年而亡忽一瞬间。而家族传承,无论家产财富还是文化传统,也就数代而已。所谓“万里城城今犹在,如今不见秦始皇”、“富不过三代”云云,就是明证。

  子孙不肖,让位贤良,不管是江山社稷还是文物财产,向来如此。成龙古建捐献他国,不过是顺应社会、文化逻辑而已,中国人徒发怨气,实为不明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