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职业化:基层不夯实,中层不踏实!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基层不力,将帅顶替!
 
基层不夯实,中层不踏实!
 
大多数基层人员:
 
不是人不在,而是心不在!
不是不会做事,而是不懂事!
不是人不多,而是人才不多!
不是不想做事,而是不会做事!
不是心不在,而是根本还没成人!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企业的管理者摇着头说:“这个人能力尚可,就是职业化素质太差了……”调查显示,90%的公司认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缺乏高素质的职业化员工。一般情况下,一个员工只能发挥出自身,能力的40%~50%;但如果这名员工能够受到良好的职业化素质教育,那么他就能发挥出其能力的80%~90%。著名职业化教母李绘芳老师认为可以说,职业化是21世纪职场生存法则,是提升个人与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著名职业化教母李绘芳老师老师认为,打造成职业化员工,要有职业化的工作态度;要有职业化的工作道德;要有职业化的工作技能;要有职业化的团队意识;更要有职业化的工作形象。著名职业化教母李绘芳老师总结了职业化员工的工作态度有以下几点:
 
1.以顾客的眼光看事情
2.耐心对待你的客户
3.把职业当成你的事业
4.对自己言行负一切责任
5.用最高职业标准要求自己
6.一切都应以业绩为导向
7.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工作
8.积极应对工作中的困境 
9.懂得感恩,接受工作的全部
 
李绘芳认为职业化最为相关的是职业道德,主要包括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和承担责任,这些都是一个人能够赢得他人信任和尊重的品质。所以说,一个员工是否有"德",首先要看他是否具备值得别人信任的品格。
 
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一个员工的职业化程度,即他的"德"和"才"都不能脱离他所在的组织孤立而谈,因为每个组织对于其员工的"德"、"才"都应有明确的标准。就拿员工的着装来说,不少公司会要求正式一些,而有些公司就没那么严格。许多跨国企业对不同岗位的职业能力都有明确的标准规定,有些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却很笼统。但不论你所在的组织是政府机构,还是其他企事业单位,员工职业化的标准还是有共性可循的。
 
现今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人们常常陷入"不是我选择职业,而是职业选择我"的尴尬。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放弃了为自己设计职业发展的主动性,直到小有所成时才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职业道路。尽管现在的工作轻车熟路,但有多少人真正热爱自己正在从事的职业呢?
 
内在变革是企业职业化员工对外在变革的反应,涉及员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身份、地位、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等诸多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因素,所以需要一定的过渡期和适应期。相对于外在变革来说,内在变革缓慢而微妙。
 
很难塑造一个人的"德",却有助于增长一个人的"才"。职业能力作为一个人"才"的关键体现,也是反映一个人职业化程度的重要维度。无论如何,需要牢记的是,"职业化"永远都是以"德"为先。"德"是职场人士、其实也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
 
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职业通常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又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因此,职业选择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中的重大决策之一。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刚一开始的时候通常工作能力还不算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增长,工作能力会不断提高。然而,工作动力却不一定随着工作能力的提高而正向地增加。
 
理想的职业是因人而异的。简言之,理想的职业应该是一个人真正喜欢、适合并能通过努力而胜任的工作。说起喜欢似乎容易,有许多女孩子可能都喜欢模特这个职业,但有多少人适合呢?有些人适合并胜任做销售,甚至直销,但并不喜欢。理想的职业必须是"喜欢"、"适合"和"胜任"这三个要素的集合,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