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辨析


1. 前提

最近一段时期,人们不断推出区域经济学的探讨,并且通过这一概念来丰富政策的含义,通过一种理论指导的政策是具有弹性的,理论的发展可以使政策更加趋于理性,政策也会更加成熟,从这一方面讲,发展和完善区域经济学是成功的。

但是,经济理论只有脱离具体政策才能获得纯正的发展,否则局限于具体政策或者某一时点的政策内容来说明一种经济理论显然是错误的,只有找到理论中蕴涵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疏导机制,找到理论中发现的经济关系才能更好地指导具体政策。

首先,区域经济学并非基于政策而存在和发展,它并不是为政府的经济行为下定义的理论。在经济生活中,任何经济人都是基于理性的,或者说最终趋于理性。首先政府承担公有人的角色,因此对于它的经济学理论并不能以各种经济关系的展开来获得收益,否则对经济活动而言是不公正的。从这一点来说,区域经济学并不是以政府这种公有人的收益为基准的,但理性的经济人需要谋求利益否则它的活动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我们说区域经济学不是因应具体政策的。

就目前的政策而言,所谓区域经济学主要用于加强区域间经济的协调性,通过政府行为加强互相间的合作,以各自拥有的区域经济要素优势通过需求方获得提升,从而加快可能存在的经济交易的达成。不过,以招商引资的方式,以产业转移为导向,上层的构建未必能够获得经济活动的理性有序安排。最为基本的,招商引资并非完全符合产业转移的导向,产业转移未必完全符合当地社会结构的需要。经济人脱离市场的约束极易陷入短期行为,未必在充分发挥本地经济要素的价值基础上,获得负向的经济收益。同时,政府这种公有人角色不定由谁担当,具体经济行为不具有理性的持续性。

那么,离开理论而言,具体的区域经济到底指哪些事情?很多经济活动是跨区域的,很多经济人或者经济主体是不局限于某一区域的。全球性或者全国性的公司,其分部遍布很多区域;服务业者的活动以服务对象的存在而展开,等等。在这类活动影响下,区域经济并非完全由政府政策主导。第一,很多产业由从业者决定,特别是服务业,具体的市场经济人完全根据各自的利益为导向,虽然在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不完全的条件下,使得人们的经济活动安排并非能够获得最大收益,但依旧会根据市场行情,促使市场主体做出近乎理性的安排。第二,跨国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主体,其经济行为是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区域社会型态、市场发展前景按照总体部署进行的,这本身就弱化了政府政策的影响力,而这正是增强区域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

2. 区域经济学辨析

2.1 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区域内经济的发展有哪些驱动力。

我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现内在的驱动力,使得经济活动得到扩张,影响区域内人们的经济活动。

产业聚集化,为什么会产生产业聚集化,同业之间的竞争不是削弱了各自的的利润空间了吗?从表面上以客户数量一定,需求一定的基础上,同业竞争就是利润空间的分配,加入者越多各自所得越少。但是同业聚集化,因为影响力提升,客户数量会增加,需求也会增加;又因为客户增加了选择,所以交易活动也会提升。当然,之所以产生产业聚集化,也是因为各自都有利润增长的空间。

正向排挤效应,人们的经济活动并非可以无限制增加,随着各个行业在区域内活动的展开会达到区域社会承受的极限,而且区域社会结构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完全向上改变,人口、资源、环境、交通等等都会影响社会结构的改变。如果落后的产业、市场主体、经济活动能够透过社会结构的改变获得淘汰,那么先进的产业、市场主体、经济活动则会获得合理布局。先进事物的产生不定会挤占落后事物的发展空间,而后者往往以牺牲前者为代价。

区位优势得到加强,交通枢纽、旅游中心、自然能源基地等等的形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当然并这一点并非必然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力量,正如各种商品具有品牌产品但并非个个商品都会成为品牌。台北的发展是米商沿着淡水溪运输大米,当时的台北市成为米商活动的中心;伊春开发旅游资源,希望成为旅游中心,如果周边缺乏商贸经济活动则会极大制约这一设想的落实。

2.2 区域经济的发展,最为重要的还是区域间的协调性。

所谓协调性,往往是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对接。不管怎样,经济发达地区主导区域间的经济关系,从而使得经济活动得到合理分工。不过,如果不论经济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其经济发展模式相同则无所谓协调性,因为不能产生分工和互相促进,各自均按照同一种路径发展,最终发生的是对有限社会资源的挤占,彼此成为对方的制约。能源供给地区和能源消费地区是不是就会发生协调性,从表面上看一定是成立的,双方满足经济活动的供需条件,但是如果前者要发展后者的产业,而不仅仅要成为它的市场,那么协调性就会大打折扣。

区域间经济协调性的形成是人们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制造业主需要采购原料、机器设备并招募员工开展生产,如果制造业主、原料供应商、机器生产商、劳务提供者都在各自地区得到充分发展,区域的协调性一定会达成。政府政策行为使得制造业主在原料供应商地区发展,但其原区域的劳务提供者会寻求新的工作机会,而原料供应商地区的劳工或不能满足它的发展,那么上述协调性就会受到损害。但是机器生产商地区与原料供应商地区的协调性得到加强,经济活动会进一步改进。

3. 总结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学并非仅仅是指通过政府政策引导来加强区域协调性,区域间经济活动的频繁或者跨区域企业的增加,特别是国际贸易的开展,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政府间需要加强合作,共同规范市场经济行为并通过调整管制保障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但是如果政府政策直接干预具体经济活动试图增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则往往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