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了


      首先让我吃惊的是,在东南亚影响广泛的新加坡《联合早报网》(www.zaobao.com),看到关于《我是歌手》的最新消息。显然,这个节目的动态已经成为中国大陆的重量级新闻和影响力事件了。
其次让我意外的是,在4月12日晚《我是歌手》总决赛期间,各地的朋友纷纷在微信朋友圈上发表关于赛赛的感想和预测,如,浙江做服装企业的程总(45岁)早早就发了竞猜“第一林、第二杨、第三羽、第四彭、第五黄、第六周、第七辛”;广州做基金管理的张先生(38岁)发了两次电视截图,一次是羽泉与邓超的帮唱图,只配了三个字“帅呆了”;第二次又是邓超的截图,文字说“分数上羽泉赢在邓超,太帅了没办法”;北京做管理培训的关先生(43岁)预测“羽泉应该是冠军”;深圳做网络设计的周小姐(27岁)发了林志炫的截图,说“果然决赛唱《浮夸》,超爱!赞”…… 这些不分天南地北、不分年龄段的Fans们,利用各自的“自媒体”自发地、充满热情地在不同的朋友圈为《我是歌手》做义务宣传员,让对娱乐无暇太关注的我,突然感觉,持续了近三个月的歌手之战已经成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了,就如The one帮唱黄绮珊的《Without You》一样,甚至有《相见恨晚》(彭佳慧)的感觉。
那么,是什么驱动力,使大家接纳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呢?
首先,应该是歌的本质。我们为什么要唱歌?从古到今,从《龙的传人》(黄贯中)到五大洲四大洋,从文明社会到蛮荒之地,从帝王将相到草根流民,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歌声,没有人不曾唱过歌。唱歌就是因为有一种冲动叫“情不自禁”——因为我们想表达心中的快乐和悲伤,表达对生活的七情六欲,表达对过去的怀念和未来的希望……这就是它的普世价值。如果有一天,一个小孩子不爱唱歌了,一个年轻人不敢唱歌了,一个中年人不会唱歌了,一个老年人不能唱歌了,我们的生活没有了歌声,那我们离真正的灭亡也不远了。
其次是,所有人都想听最好听的歌。跨越了自娱自乐的童叟野曲阶段,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疑问:这个世界上最好听的歌声在哪里,我有没有机会听到?这已不单是市场需求,而是社会需求了。所以,《我是歌手》不惜花巨资、聘请华人领域顶尖的专业团队,打造了中国最好的视听环境和舞台,聘请了华人歌坛最具实力的歌王,而《Everything I do》(周晓欧)的宗旨,就是满足这个需求,完成普罗大众的这个心愿。
最后是真诚。有了顶级舞台,请到了歌王级的唱将,就一定能为大众带来世界上最好听的歌声吗?不一定。那些甩大牌、把大众当摇钱树、心中把观众当奴隶一样鄙视的所谓“歌手歌王”,我们见的还少吗?没有一个真诚的态度,心中没有把台下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当做“上帝”,能带来最好听的歌声吗?显然没人会相信。所以,在《我是歌手》这个舞台,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黯然《我离开我自己》的杨宗纬在复活后,充满感激的眼神;为什么历经沧桑的黄绮珊为了《只有你》一样的观众,几度泪眼朦胧;为什么杨宗纬、李泉跨越太平洋一定《我要我们在一起》;为什么羽泉拿到歌王后,情不自禁地跪下亲吻舞台……
《我是歌手》到底是什么,是一个舞台吗?当传奇般的歌手齐秦、齐豫姐弟牵手登临舞台,为大家奉上《梦田》的那一刻,答案已在每个人的心中:“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 ……
所以,尽管《我是歌手》这一期拉上帷幕了,但正如《当爱已成往事》(周华健、辛晓琪),彭佳慧和顺子已经带领我们告诉所有人“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酒干倘卖无》),因为《我是歌手》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