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人民币与澳元直接兑换开始启动,这是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在为期五天的访华行程中取得的最大成绩。澳元是在美元、日元之后第三种与人民币直接兑换的货币,由此可见,澳洲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角色。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中,国际货币是一个国家实力与地位的象征,人民币与澳元互通是双赢,助推两种货币的国际化进程。
吉拉德此次访华率领了一个超豪华的代表团,不仅有外交部长随行,还有贸易部长、金融服务部长等,在参加了博鳌亚洲论坛之后又北上与李克强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将中澳关系提升到“战略伙伴关系”的层次,并签署了双边定期会晤机制。中澳关系从冷淡走向热络,而货币直通则是双方关系达到“战略”层面的印证。
近几年中,中澳贸易量不断攀升,2012年度两国贸易额达到1300亿美元,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经贸互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而澳大利亚则是原材料大国,铁矿石、煤炭、液化气等都是中国经济发展急需的原料,澳大利亚搭上了中国经济的快车而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某种意义上讲,澳大利亚经济的好坏与中国经济景气周期息息相关。两国贸易关系密切,但是贸易结算却是通过美元进行的,双方企业都要承担汇兑成本与汇率波动风险,更重要的是,中澳贸易的发展并没有改变美元霸权的现状。
澳大利亚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放松资本管制,也在推动澳元的国际化,到2010年,澳元是世界第五大结算货币,而此时人民币国际化开始起步。一种货币的国际化不仅需要完善的金融市场、自由法治的市场环境,还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澳元的国际化缺少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支撑澳元的是澳大利亚的自然资源,澳元是一种资源型的货币,而全球资源的计价与结算是围绕美元展开的,因此,澳元具有比较严重的依赖性。
2010年人民币国际化启动以来,通过本币结算、货币互换协议等方式扩大了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使用范围,香港、台湾、新加坡、伦敦等离岸金融中心也次第建立起来。由于相关的配套措施与制度建设没有跟上,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份额依然很小。2012年人民币取代卢布成为第十二大支付货币,这与中国的经济地位严重不相称,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的战略性课题。在中澳贸易中,只有0.3%是用人民币结算的,2011年中澳签订了300多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但是收效甚微。
人民币与澳元直通之后,两国的银行便为贸易商提供汇兑服务,简化了交易程序。在中澳关系中,澳大利亚是顺差国,如果以人民币进行结算,那么人民币就会为澳大利亚的出口商持有,从而扩大了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助推人民币出海。澳大利亚也可以借此发展人民币的离岸市场,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分到一杯羹。 人民币国际化遵循着从结算货币到计价货币,最终成为储备货币的路径,与澳元互通之后,大宗原材料的交易将以人民币结算,逐渐削弱大宗商品在计价方面对美元的习惯性依赖。澳大利亚是铁矿石、煤炭的出口国,如果人民币能够成为计价货币,那将提高中国进口商在交易中的话语权,同时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提供支点。石油与美元的绑定对延续美元霸权至关重要,未来人民币也需要找到一种“锚”。无疑,澳大利亚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中澳货币直通更大的意义在于,削弱了美元霸权形成的轮毂结构,在此之前,人民币对澳元的汇价要通过美元套算出来,澳元直通之后形成了点对点的关系,因此,节省的汇兑成本是有形的,而其结构性影响则是无形的。美国回归亚洲之后,以TPP向中国施压,而澳大利亚参与其中的谈判,但是澳大利亚又不会开罪于中国这个最大的贸易伙伴。 徘徊于中美之间,澳大利亚需要一种平衡战略,2011年吉拉德与奥巴马“亲密”合作,引起中方的不安,而此次访华吉拉德总理还希望建立中、美、澳三边的军演,此举意在消除美澳联合制华的印象。看来,吉拉德正在实施一个新的中国战略,像新加坡那样在世界大国之间长袖善舞。中国也乐见澳大利亚发挥这样的角色。
人民币与澳元“联姻” 削弱美元霸权
评论
编辑推荐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