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问政之海中求生


  走向海洋不只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和全体国民的责任。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还会继续输掉“太平洋时代”!

  文/冯跃威

  2013年2月,美国能源信息署在一份关于中国南海油气资源评估报告中称,南海的石油储量约为110亿桶,天然气储量约为190万亿立方英尺。美国地质调查局更乐观地指出,将南海未勘探区域的潜在储量算在内,南海的石油储量可达280亿桶。甚至还有美国人将中国南海油气资源量堪比中东,称其是第二个“波斯湾”。美国连自家的储量都搞不准,却总热衷关心别人的资源储量。

  在中国,国土资源部地质普查数据显示,南海大陆架已知的主要含油盆地有10余个,面积约85.24万平方公里,几乎占到南海大陆架总面积的一半。2003年5月9日,国务院签署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显示我国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但是,油气勘探开发是实证科学和产业,其石油地质学更是应用科学,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的学科。可采储量预期数据需有大量实钻信息,可当下在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实钻数据时,却支撑着世人对我国海洋油气等资源储量预期的乐观情绪,人为地将政客、能源开发商、地缘政治学家、新闻工作者的视线聚焦在了中国的海洋。

  党的十六大曾做出过“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部署,国务院又颁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10年后,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重组国家海洋局,不断强化着进军海洋的战略诉求。

  由于我国缺乏安全、可操作的海洋资源开发顶层设计,也缺乏完备的海洋资源开发时的救护体系,石油公司在面对自己的海洋时就难免“晕船”。为此,更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进行系统性的规划。

  在国家层面,需要有军事上的安全保障。海军需要建立类似美国海军的“军用舰艇航行立体警戒圈”,为整个舰队划定一个覆盖空中、水面和水下几十公里范围的保护罩,根据战时、冲突或和平等不同时期的威胁程度,对进入该范围的它国船只和飞机等进行识别、监视、驱逐甚至发动攻击。在确保军舰安全的情况下,通过在我国自己海域内的巡航、护航等警卫行动中保护在海洋油气正常生产等,避免不怀好意者打着自由通航或无理主权要求等旗号对我国海洋资源进行窥探、盗采,或者干扰我国海域内的正常经济活动和国际商业通航。

  在基础软实力投融资上,要学习美国的《21世纪海洋蓝图》和《美国海洋行动计划》,以油气开发和其他海洋新兴产业的税收为基础建立海洋政策信托基金。基金主要用于国家海洋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和前沿性投资,以及海洋经济创新专利技术的产业化支持,海洋环境标准和相应环境安全与检测技术的研发。

  在金融避险工具上,政府银监部门应给企业更大的创新空间,企业要学美国企业的金融创新与避险技巧。如将走向海洋时所用的固定资产变为流动资产,变为能够创造财富的现金,进而降低勘探开发时的融资成本与风险,实现融资避险。

  在经营管理上,要学股份制的精髓。十五世纪英国走向海洋强国时,其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不仅通过股权分散了经营风险,也为股东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而且为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在融到资金后去建办公用的亭台楼阁,将稀缺的现金资源通过钢筋水泥凝固在了陆地上。这不仅丧失了实现海洋创新或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侵蚀了股东的利益,而且丧失了再融资的能力和走向海洋的机会。

  走向海洋不只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和全体国民的责任。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还会继续输掉“太平洋时代”!

  

  本文大部分刊于《中国石油石化》2013年第7期。

  已发参政议政篇:

  雾霾问政:雾霾不是简单的能源消费结构问题

  气慌问政:天然气汽车革命之惑

  漏油问政:向康菲向康菲发放开工许可

  海洋问政:缺损的海洋战略顶层设计

  海洋问政之在海中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