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知道,“车子”仅仅是人们代步的工具,为什么一沾上“公”字就变味了,走调了?公众谈起“公”车均忿忿不平,以至于嫉“车”如仇!有人曰:“车本无罪,奈何以罪定之?”细究之,确是这个理。看来,错不在车,而错在假公济私之车的使用公私不明。西方有句著名的谚语:最高明的外科医生也难以给自己开刀。究其原因,在于政府及其管理者在公车问题上,扮演了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他们既是公车的消费者,又是公车制度的监管者,因而无法解决自身的角色冲突。以往政府在加强对公车的管理方面,制度不可谓不严,措施不能说不得力,然而效果始终不理想。从理论上讲,强有力的外部监管可以规范强势权力的行为,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奏效。虽然有三令五申的纪律和法规约束,但人的欲望如潘多拉魔盒,一旦被悄悄打开就一发而不可收。当前存在的一大难题是,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难以有效约束和抑制行政权力的滥用。政府靠行政手段强化管理无法消除公车制度的弊端,在解决公务用车这个问题上,亟需要加强的是制度建设和管理,但关键又不在制度和管理,其真正的出路在于转换思路,另辟蹊径。
公车改革何其难
评论
2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