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慈祥的中国农民企业家,从不缺乏政治敏锐感,但他永远地走了;一位颇受争议的村支书,创造了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的神话,但他永远地走了。这位85岁的老人就是吴仁宝。
我是1991年本科刚毕业的时候,作为学校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组的带队教师,第一次去华西的。以一种仰慕之情实地调研了当地钢铁企业、走访了农民公园、调研了拥有前厅后院的二层小楼,在办公室楼聆听老人家的精彩报告。他那振聋发聩、掷地有声的话语,比学校课堂教学的效果强得多。他那坚持用“中国特色”缔造的农村集体经济模式既教育了由我所带的一批大学生,又教育了我本人应当如何面对活生生的社会大课堂。我对华西村和这位村支书的关注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后来,有人把华西村称之为“独立王国”,吴书记则是“国君”,有人甚至把他称为坚定的“独载者”。我始终没有同意过这种看法,因为这位老人深爱着这片属于自己的家园,和在这片土地上成长的父老乡亲。虽然老人家只念过几年私塾,没有太多的文化,但他却掌管华西村四五十年,把这个原本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变成“天下第一村”,老百姓服由衷心地被他的精神和能力所折服,老百姓深深地爱戴他。
老人家酷爱研究国内外大事,头脑精明。坚持每天收看《新闻联播》和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善于把握政治脉搏。中央倡导“三个代表”时,他当即组织创作出剧本,歌颂“三个代表”;中央提出“一国两制”,他则提出“一村两制”(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观点;中央提出奔小康目标,他则提出华西村100户实现“大康”,1000户实现“中康”,其余都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吴书记在生前毫不避讳地提出,“政治优势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一点是华西村从来没有动摇过的”。
老人一生充满着新时代农民的创业精神,老人的一生充满着传承中华美德的不懈追求,老人的一生充满着对祖国的赤子情怀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今天,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从四面八方齐聚在华西村的地标性建筑、位列世界第15高楼的龙希大酒店下,所有的人愿意在此默默驻足,为的是目送这位老人离别的最后一程。新华社极为稀罕地也为这样一位缔造神放的村支书发出通稿,向一个时代英雄致敬!
老人家对自己一生曾做出过这样的评价:“当一个村庄的名字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紧密相连的时候,它所承载的,已不单纯是个体命运的沉浮,而是整个时代的生动缩影。”华西村按老人生前的意愿,葬礼一切从简。灵堂设在家中,陆续接受公开吊唁,一批批臂缠黑纱的吊唁者们,被分批引进停灵处,与身穿藏青色外套,身上覆盖党旗的吴仁宝遗体作最后的告别。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外来领导,只接受花圈,其他一概不收。3月19日以来,“万米长廊”两侧逐渐排满从中央到地方、个人,以各种级别、名义赠送的花圈,这其中还包括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这条长廊正是老人家生前怀着让所有的“华西人不淋雨”的朴素乡情而修建起来的,这些天来,华西村的上空弥漫着百合花的清香。
来到白银工作已经5个月了,每每深入农村基层和农民家庭走访时,每每思考甘肃现行的“双联双扶”行动与华西模式的差异性时,我总会浮想联翩,多么希望老人家能够在甘肃再造新华西村呢?多么喜欢能够让白银的农民能够与华西村对接呢?多么希望老人家能够在黄河石林旁一起谋划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在会宁县会师楼下规划农村梯田开发蓝图呢?这一切已经变得不再现实。许多人都在怀疑老人家以其毕生心血创造的神话不可能再被复制,而我却始终表示不敢相信,这是因为我还在思考这样的两个问题:为什么浙江横店集团能够异地经营,为什么浙江义乌商贸城能够遍布全国各地。所以,在老人家安祥地离开人世间的时候,我更愿意相信这样的未来:已经无法由老人家亲自来验证的“白银梦”,能够在由更多象吴仁宝这样的农民企业家和农民政治家来带领大家去实现。
老人家溘然离开了我们,他走得是多么得从容和淡定。我又多么希望华西村的后人们能够传承老人的创业精神和道德遗产,始终坚持老人生前的名言——“华西村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村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继续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列,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驱者。后人有且只有这样地继续和创新,才是对这位老人最虔诚的缅怀和最深深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