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项目后评价管理(一)
一 开发项目后评价的涵义和特点
1.后评价的定义
关于项目后评价的定义,目前国内外理论与实际工作者尚有不同的理解。开发项目后评价主要是指:在项目开发建设经营销售后的综合研究,衡量和分析项目的实际情况及其与预测(计划)情况的差距,确定有关项目预测和判断是否正确,并分析其原因,从项目完成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今后提高投资项目的决策水平创造条件,并为提高项目投资效益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2.开发项目后评价的特点
与可行性研究和前评价相比,项目后评价的特点是:
(1)现实性。项目后评价分析研究的是项目实际情况,所依据的数据资料是现实发生的真实数据或根据实际情况重新预测的数据,而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前评价分析研究的是项目未来的状况,所用的数据都是预测数据。
;(2)全面性。在进行项目后评价时,既要分析其投资过程,又要分析经营过程;不仅要分析项目投资经济效益,而且要分析其经营管理的状况,发掘项目的潜力。
;(3)探索性。项目后评价要分析企业现状,发现问题并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因而要求项目后评价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创造性,把握影响项目效益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4)反馈性。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前评价的目的在于为计划部门投资决策提供依据,而项目后评价的目的在于为有关部门反馈信息,为今后项目管理、投资计划的制定和投资决策积累经验,并用来检测项目投资决策正确与否。
;(5)合作性。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前评价一般只通过评价单位与投资主体间的合作,由专职的评价人员就可以提出评价报告,而后评价需要更多方面的合作,如专职技术经济人员、项目经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投资项目主管部门等,各方融洽合作,项目后评价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
3、项目后评价与项目前评价的差别主要表现在:
; ;(1)在项目建设中所处的阶段不同。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前评价属于项目前期工作,它决定项目是否可以上马。项目后评价是项目竣工投产并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对项目进行的再评价,是项目管理的延伸。
; ;(2)比较的标准不同。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前评价依据定额标准、国家参数来衡量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后评价主要是直接与项目前评价的预测情况或其他同类项目进行对比,检测项目的实际情况与预测情况的差距,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 ;(3)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不同。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前评价直接作用于项目决策,前评价的结论是项目取舍的依据。后评价则是间接作用于项目投资决策,是投资决策的信息反馈。经过后评价反映出项目建设过程和投产阶段(乃至正常生产时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将各类信息反馈到投资决策部门,从而提高未来项目决策科学化的水平。
; (4)评价的内容不同。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前评价分析研究的内容是项目建设条件、设计方案、实施计划以及经济社会效果。后评价的主要内容是针对除前评价上述内容进行再评价外,还包括对项目决策、项目实施效率等进行评价以及对项目实际运营状况进行较深入的分析。
; (5)组织实施上不同。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前评价主要由投资主体或投资计划部门组织实施。后评价则由投资运行的监督管理机关或单独设立的后评价机构进行,以确保项目后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
二 项目后评价的作用
从以上项目后评价的定义、特点及其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可以看出,项目后评价对提高建设项目决策科学化水平,改进项目管理和提高投资效益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项目管理的经验教训,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由于建设项目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它涉及到决策层、执行层、计划、财务、设计、营销、成本、施工等许多部门,因此项目能否顺利完成关键在于这些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工作做得如何。通过项目后评价,对已经建成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指导未来项目的管理活动,从而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
(2)提高项目决策科学化的水平。项目前评价是项目投资决策的依据,但前评价中所作的预测是否准确,需要后评价来检验。通过建立完善的项目后评价制度和科学的方法体系,一方面可以增强前评价人员的责任感,提高项目预测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项目后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纠正项目决策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未来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3)可以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诊断”,促使项目运营状态的正常化。项目后评价是在项目运营阶段进行,因而可以分析和研究项目投产初期和达产时期的实际情况,比较实际情况与预测情况的偏离程度,探索产生偏差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而促使项目运营状态正常化,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视项目的类型、规模、复杂程度以及后评价目的的不同评价的内容也并不完全一致。
1.项目分段后评价的内容
(1)项目前期工作的后评价。主要项目立项条件再评价,项目决策程序和方法的再评价,项目勘察设计的再评价,项目前期工作管理的再评价等。
;(2)项目实施的后评价。主要包括项目实施管理的再评价,项目施工准备工作的再评价,项目成本和施工管理的再评价,项目竣工验收和交用的再评价,项目营销管理的再评价等。
(3)项目经营的后评价。主要包括生产经营管理的再评价,项目实施结果的再评价,项目影响情况的再评价,项目经济后评价等。
四、项目后评价的方法
1.“前后对比”法
一般情况下,“前后对比”是指将项目实施之前与完成之后的情况加以对比,以确定项目的作用与效益的一种对比力法。在项目后评价中,则是指将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的预测结论与项目的实际运行结果相比较,以发现变化和分析原因。这种对比用于揭示计划、决策和实施的质量,是项目过程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2、“有无对比”法
“有无对比” ;是指将项目实际发生的情况与若无项目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以度量项目的真实效益、影响和作用。对比的重点是要分清项目作用的影响与项目以外作用的影响。这种对比用于项目的效益评价和影响评价,是项目后评价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这里说的“有”与“无”指的是评价的对象,即计划、规划或项目。评价是通过对比实施项目所付出的资源代价与项目实施后产生的效果得出项目的好坏。方法论的关键是要求投入的代价与产出的效果口径一致。也就是说,所度量的效果要真正归因于项目。
4.“横向对比”法
“横向对比”法是同一行业内类似项目相关指标的对比,用以评价企业(项目)的绩效或竞争力。
5.逻辑框架法 ;
逻辑框架法(简称LFA)是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在1970年开发并使用的一种设计、计划和评价工具,目前已有三分之二的国际组织把LFA作为援助项目的计划管理和后评价的主要方法。
LFA是一种概念化论述项目的方法,即用一张简单的框图来分析一个复杂项目的内涵和关系,使之更易理解。LFA是将几个内容相关、必须同步考虑的动态因素组合起来,通过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设计策划到目的目标等方面来评价一项活动或工作。LFA为项目计划者和评价者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用以确定工作的范围和任务,并对项目目标和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手段进行逻辑关系的分析。
五、首开股份后评价管理情况
为了更好地进行后评价管理工作,股份公司与2009年初发布《首开股份发(2009)3号开发项目后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把后评价工作纳入开发项目全过程管理体系中来,并成为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