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江为什么教育不好自己的儿子?


             李双江之子涉嫌轮奸被刑拘。看了这个消息,相信很多人都会感觉很痛心。他还不满17岁,本该求知学艺的花样年华。凡夫畏果,菩萨畏因。信仰缺失的年代,躁动的欲望,让很多人血脉贲张。财富、权力、名声, 固人之所欲,但若不加羁縻,就如逆风执炬,必有烧手之患。

        然而,细细分析,并不觉得奇怪,其中有客观的必然性。

1、传统文化的教育缺失:孩子为什么会误入歧途?是由于善恶不分。学《弟子规》的孩子,头脑中有明析的善恶观念。如果孩子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善人,难道恶人不会避吗?透过他对善恶的了知,明白怎样做人才是对的。自然对各种各样的行为有敏感而清晰的判断能力,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和选择良善的朋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学做《弟子规》的孩子是让家长放心、安心的孩子。

  现实社会是复杂的,即使吃一、两次小亏,学《弟子规》的孩子,靠头脑中清晰的是非、善恶标准,可以明白地反省分析,积累经验后,自然能近善远恶,趋吉避凶。吃亏难道会吃一百次吗?反之,看人不辨善恶、好事看成坏事、坏事看成好事,将会吃人生的大亏。因为接触了很多新生代的家长,发现了很多与老一辈家长不太一样的地方。其中有一个问题,我觉得非常重要。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把孩子送到早教机构去上课,作为孩子早期教育的主体。不可否认,这是教育理念、教育资源蓬勃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新的事物也不一定就优胜于传统文化的积淀。% v# d& y0 v1 @  g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在当代这句话依然警醒我们。虽然现在的社会进程不断加快,工作频率越来越高,人们的业余时间越来越少,但是对孩子的面对面教育时间还是必须保证的。坐下来,陪孩子一起看看书,看看图片,看看动画片,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了解孩子想要什么,该怎么教育。面对面的接触不仅可以增加跟孩子的亲密关系,还能更人性的教育。这也是一种责任的体现。

2、李双江本人只是歌唱方面的专业老师,而且李双江没有多注意接收来自社会的信息,没有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但是忽视了对其他学科的综合学习。所以李双江无法担当教育儿子的责任呢。

3、过多的光环过早的笼罩在李双江儿子的身上,使他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维系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发展是需要伤风败德的人吗?

  如果您是老板,您要浮华的,还是要踏实、有恭敬心的?您要会耍小聪明的,还是要用有责任感的?学《弟子规》的孩子,有礼貌、懂事、明理,就有得到「贵人」相助的资质,学《弟子规》的孩子,有圣贤的教诲在心中,是能经得起大用的人才。
其实不止是中国人认为德行重要,西方人也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原来在西方教育中,对德行的陶冶比较少,他们是以法制为主,不是以德修身、治国的。但是在现实面前,他们也意识到,没有德行的人,一个就足以把整个公司毁掉。
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公司执行经理,他为掩盖失误和满足贪图私利的野心,使公司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一个拥有233年经营史和良好业绩的老牌商业银行就这样倾刻崩溃了。

  再如全球第七大集团――美国安龙集团的破产,也是源于两个主管挪用公款。事件发生后,五大会计公司之一的总裁卡普蓝(JimCopeland)曾分析说:「当一个专业者面临抉择时,即使受到阻力也一定会选择做正确的事情,因为这是身为专业者本来就必须付出的代价,也可以说就是专业人士的天职
—— 做对的事,即使当有强大的力量企图影响你选择其它的方向时。」这是对职业道德、做人本分的呼唤。

  再如全球第七大集团――美国安龙集团的破产,也是源于两个主管挪用公款。事件发生后,五大会计公司之一的总裁卡普蓝(JimCopeland)曾分析说:「当一个专业者面临抉择时,即使受到阻力也一定会选择做正确的事情,因为这是身为专业者本来就必须付出的代价,也可以说就是专业人士的天职
—— 做对的事,即使当有强大的力量企图影响你选择其它的方向时。」这是对职业道德、做人本分的呼唤。
因此,现在许多全球性的大企业,人员入职培训先上什么课?道德伦理课!以前西方式的管理是全面品质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着重点在物品,而现在修订成全面伦理道德管理TEM(total ethics
management),因为人管不好,再怎样大的事业也会毁掉。企业家们认识到有比把东西做好更重要的事――就是人品德的培养。所以未来最需要的人才就是――有德行的人!
再看现在每年从大学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有许多没有工作,社会失业率居高不下,而企业家有什么样的感叹?「找不到合适的人材!」、「没有可以相信的人!」,这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往后孩子面临的是要有德行的社会。现在给他扎好德行的根,他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唯有具德行的人,才是最令众人放心,最安全可靠的人,哪有可能在未来的社会没有发展?这一点做家长的要深谋远虑。
三、学《弟子规》会与社会格格不入吗?
这种疑虑实际是家长并没有深入学习领会《弟子规》的内涵而产生的。细读《弟子规》文中的每一条,找不出与社会人心不符、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内容。
也许,有人会说:「揖深圆,拜恭敬」这一条与现在社会不符。其实我们细细思维,透过这句话是要教孩子什么?这是在启发、长养他们恭敬长辈的内在存心。如果孩子在这句话的教诲下,见到您恭敬行礼问好,您定会喜上眉梢,认为他是有礼,惹人疼爱的孩子,绝不会认为他怪异。故,我们要善察《弟子规》每一句背后圣贤的存心,不能死在句下。一个在生活、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踏踏实实地落实《弟子规》教诲的孩子,定顺亲师之心,合民众之意。
而,顺人心者――必昌,逆之者――无以长存。
如此,我们家长是不是可以理得心安,消除疑惑了呢?
最后,我们以1988年全球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的联合宣言作为结语:廿一世纪人类要想生存,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