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教授的教育观
——读宋才发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宋才发执教40年来,始终将自己的职责定位到教学和科研中,努力践行着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操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教育观。“我以为教育最大的目标不只是求知识,而是起而力行”[0]。在《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一书中,他不仅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进行了思考,尤其对自己20年的研究生教学实践做了总结,读后很受启发。
一、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
教师肩膀上承载的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我们经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说教育具有百世不迁的重要意义。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承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指导学生面向社会的引路人。教师的职责是把历代优秀人物的道德经验、精神财富,牢牢地确立在他所培育的青年一代的意识和心灵中,即通过教师循序善诱的教育实践活动,塑造和锻炼学生的灵魂。学校教育通常影响着一个人一生要经历的幼年、儿童、少年到青年的每一个阶段,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宋才发教授认为要当教师就要做一个优秀教师,即不仅是教课的老师,而且是学生成长的老师,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要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养成学生大气的风度,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习惯,时刻铭记德行和智慧的原则。
教师的爱心是塑造学生人格的源动力。教师的爱心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诸多方面;体现在教师能够倾听学生的心声,对每一位学生都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上面。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学生的关爱是无私的,不图回报和善始善终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张扬个性和充分发展的机会。
对于教育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是履行教书育人责任的前提。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使教师尽职尽责、认真负责地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天职。只有真心热爱教育事业,才能使教师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我以为只有引发教师的情感动力,才能点燃和激发他们的教育激情,释放出他们的生命活力与创新意识。”[①]宋才发教授在教学中有着饱满的激情和热情,精心备课、不讲套话废话,不念讲稿,他认为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会有得心应手的教学效果。每届新生入校后,他都要先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或者分别找他们单独聊天(谈话),通过这种方式熟悉和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面和基本的科研能力,备课时尽量地“靠近”和“结合”他们的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知识传授和组织课堂教学。他认为教师不能墨守成规,随着学科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应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跟进时代的步伐,以达到教学目标。评价一所大学的优劣,不只是看它拥有多少硬件设备,而要看它是否有好的科研成果、有大师,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人格教育必须与知识教育融为一体。要做好学问,必须使学生具有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做一个求真务实勤奋的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②]天才都是勤奋努力的结果,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大家不是在勤奋努力中取得成就的。在40年的教学生涯中,宋才发教授身体力行,每天早上5:30-6:00起床,晚上12:00后睡觉,挤时间来读书创作,日积月累,为他挤出了累累硕果。他教育自己的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要勇于攀登崎岖的山路,要踏实认真的研究问题;一定要严谨求是,做到“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圣人,只唯真理”。他认为没有勤奋努力的拼搏精神,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无法产生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的。在他培养的学生中,多数人是从农村或贫困地区出来的,他从生活、思想、学习诸方面给予细致的关心,甚至会早晨准时打电话催他们起床,让学生养成早起、勤奋的习惯。正如书中所言“只有对知识和精神共同的关怀才是完整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完整的、社会需要的人。”[③]
养成学生宽阔的视野和恢宏的气度。在日常生活中,他一贯秉承“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原则,内心有着大度大气,有着不为外物所惑的精神坚守,并时常以此教导和鞭策自己的学生。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成为大气的人,不为蝇头小利而日夜难安,也不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将自己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投放在最值得做的事情上面。
三、因材施教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原则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宋才发教授认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灵,看到并感觉到他(她)个人的内心世界,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只有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他认为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体现为理智的诚实好奇、态度的专注自信、思维的敏锐灵活以及精神上的挑战性倾向。通常所说的个性化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自由的天性、独立不羁的人格和求异思维的勇气。没有这种心灵的丰富性、完整性和独特性做支撑,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造力。他认为导师对研究生的个性丝毫不能压抑和磨损,应该因势利导发挥所长。创新型人才应该富有鲜明的求异特征,不墨守成规、不人云亦云,善于用批评、质疑的眼光对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理性的审视和追问。
受教育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他从切身体验中认为,硕士研究生阶段读书是“母鸡带小鸡”寻找知识的阶段。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基本上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带着要研究的问题在知识河床的两岸自由地采集知识的花果,基本特点是有题目、无现成答案,需要研究生动手研究出一个“有新意”的答案来。博士生阶段读书是由“蚕”变“茧”成“蝶”的创造知识阶段。博士生阶段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方式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博士生学习的基本特点是没有题目、没有答案,必须由博士生从已有的基础知识出发独立地创造出一个具体的研究成果来。
四、研究生教育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特殊教育
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有重要的区别。本科教育应该注重知识的传承和应用;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研究生教学中更应该注重知识面的开拓、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宋才发教授认为在研究生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这样才能为科学研究做好铺垫。导师要引导和催生学生读书的浓厚兴趣,并且能指导研究生读几本对人格塑造具有影响的书,多读几本“硬书”会终生受益的。研究生读书不求快,贵在坚持,日积月累,达到日进有功。研究生读书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读书不等于把书上的字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看一遍,一定要把读、问、思、研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就是这个道理。导师要教会研究生精读、泛读、略读和翻读的基本方法,使得他们在以后繁忙的工作中也能自觉地读书学习。
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法是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生在读书学习阶段应该注重开发形象思维和逻辑分析的能力。宋才发教授非常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影响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的好习惯。在课堂上,他很注重和学生的互动,让他们能跟上自己的思维,促使他们思考课堂中的问题并提出质疑,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运用好所学到的知识奠定基础。他认为研究生导师的职责在于培养学生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在平时就应该加强对研究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应该注重在实际操作中让他们掌握写作的技巧,使他们在平时就养成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好习惯。为此,他专门给自己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开设读书报告会,训练学生读、说、写的能力。
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宋才发教授认为研究生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科研活动进行培养的,他认为只有发掘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激发起学生的科研兴趣,只有培养学生眼睛向下的求实精神才能练就过硬的科研本领。只有在实际的科研活动中培养研究生做学问的能力,才能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尽管在研究生阶段要必修和选修一些专业知识课程,但这些课程也只为科研打基础,特别是为随后写作学位论文奠定基础。导师必须引导研究生科学地选择和确定论文选题,要教会研究生论文写作与修改的技能技巧。在平时就应该注意培养和训练研究生规范、严谨的研究习惯,培养研究生积累和驾驭资料的能力。
对教师职业真诚的热爱,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