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再次强调粮食安全问题,并明确了“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频繁提到粮食安全问题,需要深入学习体会贯彻。
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要性。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战略性安全之一。民以食为天,这一千年古训已将粮食问题说得再透彻不过。基辛格有名言: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正所谓“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根基不稳,地动山摇”。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粮食安全意义更为重大,不仅是能不能买得起的问题,更有能不能买得来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布朗向中国发出了警告: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这个老外在给我们总结了人口增长、消费趋向、农田减少、环境破坏四大不可逆转后,最后下了结论:中国到2030年,若人均粮食消费水平达到现在的台湾水平或美国水平的一半,进口缺粮将达到3.78亿吨,而那时世界粮食出口总量却不足3亿吨,如果中国人不能养活自己,那么他们将使世界挨饿。此文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世界关注。事实上文章有些夸大其词,忽视了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空间,但其提出的问题却值得深思。同时,大国粮安,安全是一方面,大国责任也是一个方面。2008年中美洲和非洲一些国家的粮荒着实让我们又受到了一次忆苦思甜的体验。
粮食安全面临的现实困难。明天谁来种地,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也基于现实面临的困难。一是粮食生产效益一直低下,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规模种粮受制于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二是以水因素为突出代表的资源约束一直存在,粮食生产的主产区与主销区的自然资源配置错位,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却依靠北方提供商品粮供给;三是土地持续减少的压力一直不减,将持续伴随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四是粮食大县财政穷县的现实,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一些粮食主产县为了财政和GDP考核存在非粮化的冲动。这些现实的困难必须予以化解。
粮食安全的保障,绕不开生产相关的钱、地、人、价格、质量等因素。
钱,一方面是农业投入,另一方面也是农民收入。从投入的角度看,力度还要加大,重点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装备和农业科技投入。增加农民收入,要在加大对农民种粮补贴的基础上,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种粮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增加规模效益。
地,城镇化、工业化对土地的刚性需求近期不可逆转,必须优化国土规划布局,严格保护耕地,18亿的土地红线要确保。今后重点要在土地的质量提升上下功夫,加大科技投入,增加内生潜力,更多的依靠提高单产来增加总产。
人,农民向城镇流动的大趋势短期无法逆转,应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创业扶持,增强政策配套,让其成为现代农业的主体,真正实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价格,一味提高粮食价格的做法面临较大压力,因为我国粮食价格已经高于国际,而粮食价格的提升也容易引起其他物价的连锁反应。需要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综合调控,适度提高,同时要加大对农民的生产补贴,保持粮食价格总体平稳。
质量,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质量安全,一个是品质优秀。质量安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做出两个方面的部署:在“产”的方面,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在“管”的方面,要形成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使权力和责任紧密挂钩。品质优秀,需要加大农业科研攻关力度,特别是把现代种业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加大投入,加快创新,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更加丰富的适销对路品种。
粮食安全的实现要把中央要求粮食安全、地方保证可用财力、农民要求增加收入三者有机统一,要通过政策调整、财政激励、科学考核等措施,达到会议提出的,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
(二○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把粮食这个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办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体会之一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