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不懂得何谓自由


 ——一个50后对自由的追求与思考1

我最初接触自由的概念,还是很久远的童年时代了。从著名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那段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对自由有了比较朦胧的了解。我在内心中似乎懂得了,自由是比生命都要重要。然而,真正理解其中的深刻内含却并不容易。上小学时就有这样一句口头婵:我们这一代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革命接班人,要时刻准备着,为神圣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我们所接受的革命传统教育中,那些革命志士为了自由的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新中国当然就是自由的天堂。但经过后来的历史反思,我们才真正懂得了,建设一个真正自由的社会环境并不容易,绝非喊几句激进的革命口号那样简单。

比如在那个延续了很久的“革命”年代里,人是要进行阶级划分的,在紧张的阶级斗争社会中,全民的自由本身根本就不存在。那时的国人听境外广播就是偷听敌台,这种对信息渠道的选择自由,当然是要无条件剥夺的;弘扬爱情的歌曲是不准传唱的,因为那是腐朽堕落的货色;升学和工作是不允许个人进行自主选择的,因为每个人都是被动的砖头,哪里需要就要任凭组织安排。尽管在那个实为极端和荒唐的年代里,国人基本自由的被剥夺是在革命的名义下进行的,但在实际上,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那段“火红的年代”,实则为一个没有基本自由和民主权力的灰色时代。

1949年建国,直到1976年的粉碎“四人帮”,在长达27年的时间中,国人在形式上似乎成为了国家的主人,而在实质上却没有享有基本的自由权力,甚至连起码的温饱需求也成为相当数量人群的一种奢侈。那是一个以勤俭建国、解放全人类的名义进行的乌托邦式社会实践,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前半段基本都是在这个时代中虚度的。之所以用了“虚度”的字眼,是因为尽管那段岁月也是激情满怀、热血澎湃的,但在所谓的革命理想幻灭之后才逐渐懂得,我们完全是被伟大领袖愚弄和利用了的一群小可怜。我的小学后半程及整个中学阶段,基本都是在革命大批判及学工学农学军的狂热氛围中度过的,那段日子的每一天,我们都在虔诚地祝愿伟大领袖及接班人万岁和健康的神圣仪式中度过,为此所付出的代价是,基本荒废了学业,在农村及社会最底层饱尝了生活的艰难。

在那个时候也有人希望享有选择的自由,比如有些人不愿在批判会上发言,或是设法逃避上山下乡,而结果大都是很悲惨的,要么成为被批判的对象,要么被痛斥为拒绝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而被组织歧视并打入另册。作为当时自认为非常革命的我,当然没有当各种运动的逃兵,始终扮演着革命先锋的角色。尽管在那些艰苦的环境中经受了磨难和历练,但还是有着一种青春不悔的情结。在这段日子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之后,当重新思考自由这个很神圣的主题时,我猛然意识到:在艰苦环境中的历练,从个人成长的角度上说,的确可以看成是一笔财富;但从社会的角度上说,那种以革命的名义,将千百万青年学生驱赶到农村,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这样行为的本质就是对人性的蔑视,对自由的践踏。对这样一段历史性的悲剧及其成因和教训,实在值得今天的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啊。

1978年是个值得深深铭记的年份,对我个人而言,这一年我通过高考走进了大学校门,从此我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而对于我们这个民族说来,这一年的三中全会开启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浪潮,才真正将国人追求自由的努力步入了积极健康的轨道。其中有这样一个改变会永远载入现代中国的历史,这就是将以往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改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尽管这个理性的定位本该如此,但在我们这个长期坚持革命思维的国度里,搞清这个问题却几乎经历了三十个年头。可悲也好,遗憾也罢,我们中国人总算自己主动纠正了极左思维方式,开始了着眼于提高国人生活水平的伟大进军。经过三十几年的奋斗,我们的成绩斐然,国家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国人的整体生活水平也有了巨大的变化。然而,物资生活的改善是否就必然意味着,我们国人这么多年孜孜以求的自由状况已经得到彻底的改变了呢?其实,这仍然是个值得我们认真反思、深入思考的问题。(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