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成达教授:城镇化背后乡村文化的守望与传承


 城镇化背后乡村文化的守望与传承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袁成达

刚刚闭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六项任务。其中有一项提到,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要尊重自然规律,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记得住乡愁.....深刻揭示了城镇化发展与乡村文化传承的问题。

城镇化不仅仅是“圈地盖楼”,也不仅仅是表面的“光面堂皇”,每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内涵,这种内涵来源于城镇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农耕文明:理念与价值

中国五千年文明属于农耕文明,中国农耕文明的根不在城市,而在乡村。乡村是农耕文明的承载体,乡村文明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投影,具有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生态价值。

中国乡村不仅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自我保护力最强、历史最悠久的乡村,既承载着五千年文明传承之根,更关乎中华文化的复兴。乡村文明是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现象的总称,它包括方言、风俗习惯、思想道德、宗教信仰、娱乐、雕塑、建筑、中医药、文物古迹、衣着服饰等,中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都在乡村,少数民族的“非遗”更是全部都在乡村中。可以说,乡村文明是城市以外广大地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重新审视、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乡村文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经济价值。

城镇化:破坏及再造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深受强势的城市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历史名城中的文化遗产遭受到冲击,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面临着“建设性破坏”、“开发性破坏”及商业旅游性破坏。一些古香古色的传统文化小镇,遭到大拆大建的毁灭性开发,致使一片片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文化街区的历史真实性正在消失。城市发展、城市建筑和城市布局趋同,出现千城一面、风貌雷同的现象。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保护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挑战。

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致力于中国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据冯骥才介绍,目前全国有230万个村庄,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还剩下两三千座,而在2005年还有约5000个,7年消失近一半。“每天消失80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消失的不仅仅是物件,而且是一种传统、一种民族符号。不能再眼睁睁地看着乡土文化断裂,如果城镇化浪潮让人们都进入城市一元文化,那么这是对文化多样性的致命打击。所以,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未雨绸缪,防止本已脆弱的传统文化生态再遭灭顶之灾。”

冯骥才不无忧虑地表示说,我国城市风格和个性已荡然无存,能否守住古村落这个“最后的家底”,现在还是未知数。如果不抓紧采取措施,很多古村落可能在人们还没来得及认识它们时,就要失去了。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城镇化带来的不是福音,而是传统文化记忆的消失。历史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没有文化的城市空洞无内涵,没有历史的城市浅薄而无知。而一个缺乏传统文化的城市,就像失去灵魂的一堆毫无生气的钢筋水泥丛林,行将沦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也必将毫无发展后劲可言。

家园梦:失落和守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文化需要一方水土,水土是培育文化的根基,人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一种文化离开培育她的土地,很难保持原汁原味,更谈不上传承与发展。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素有贵州“苗疆”之称的黔东南苗族地区,被划为经济开发区后,短短几年时间,经济收入增加了,农民融入到城镇生活中,但这个地方的苗族文化却陷入危机:苗乡侗寨被拆迁,苗族村落逐渐消失、苗族民间艺人越来越少……

生活在甘肃陇南和四川西北部偏远山区的白马藏族,人口只有2万余人,是我国至今保留着古朴的原始宗教文化和独特习俗的少数民族族群。依靠着高山密林里半隐居的生活,人数不多的白马人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保存了近2000年之久,但这一文化在今天却面临着消亡的威胁。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白马山寨里的年轻人开始走出大山,留下来的年轻人平时也很少穿民族服饰,甚至无人再唱民歌。于是,散落在山间僻壤的村村寨寨,鲜有少数民族艳丽服饰的影子,也难以听到昔日民歌的传习交流声。偶尔有,也只是为了商业表演和展示,曾经古老而富于活力的文化变成了没有生命的“文物”。

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是文化。我国有56个民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中华民族的大文化,但又自成体系,有很明显的个性特征。然而,在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如今相对独立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结构已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加上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年轻人都远离山寨出门务工,乡村遗留下来的很多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处境。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化将乡村原有的传统社会生活不断打破,再造一种新的习惯、新的环境和新的社会结构。农民也从农村进入城镇,也要有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经济来源。这种新生活与传统文化并无关联,相反有时是相悖的,甚至会抑制对传统的坚守和传承。但离开了乡村家园这个底线,城镇化的梦想再美好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难以实现。

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在现代化的狂飙席卷下,一路败北,只在乡村留下了一些记忆的脉络,这就是乡村文化,她是我们的根,她是生活在钢筋水泥堆里的族群最后的精神家园,需要执着的坚守和辛勤的耕耘,守住乡村文化这一方阵地,就是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

乡村文化:坚守与传承

今天,中国的城镇化已经取得巨大成就,我们更应当从时代和历史高度认识乡村文明的价值,更应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力传承和振兴乡村文明,用创新的思维和方式,努力解决发展中的矛盾。

针对乡村文明的保护和传承,要充分考虑其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政府、传承单位及个人、民间力量等各方面应当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促使其更好地发挥公益性作用;同时在市场开发上寻找传统艺术和现代需求的契合点,开发出适合目前市场和观众认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市场化道路,并在获得经济效益后“反哺”公益性需求。    

例如,胶东半岛东端的东楮岛村有一种被称为“海草房”的传统民居,极具沿海地域特色。全村现有海草房650间,其中最古老的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虽然古村落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载体走向整体衰败,但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制定“废弃村落”保护计划,引入旅游文化企业,将古村落中的不可再生资源与当地旅游、演艺等产业相结合,以“活态”保护的方式激活文化遗产,使其获得新生。

针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加强乡村文明的保护性开发。要把乡村文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科学合理整治村庄环境,使生活在乡村的农民群众同样能享受现代文明生活。应用创意人文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挖掘乡村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科学、有序、适度地进行旅游开发,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艺术与创意的植入,农业与人文创意相融合,强化文化保护与社会经济相融合,注重科技与创意相融合。利用乡村的地域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等资源,开拓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与体验的生态人文旅游项目,比如,打造农耕乡村、渔业乡村、游牧乡村、手工业乡村、商贸乡村等传统旅游产业项目。

根据乡村文明资源不同类别的特点、市场潜力、资源禀赋等选择不同的保护开发方案努力实现保护和利用的良性循环。通过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引进现代新兴产业,着力创建如画家乡村、禅修乡村、太阳能乡村、学者乡村、高校乡村、科学家乡村、养生养老乡村,等等新型产业乡村,丰富和促进城镇产业经济发展繁荣;同时,通过生态旅游项目寓教于乐,使人们逐渐形成新的生态伦理观和道德价值观,养成尊重乡村风俗、爱护乡村文化、崇尚乡村文明的良好社会风尚,为乡村文明可持续的传承和发展,为城镇的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