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漫谈
——现行体制下民(私)营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刍议
引言:
在探讨现行社会体制下企业和员工的关系之前,我们有必要把 “企业”、“民(私)营企业”、“企业主”及“员工”等几个概念的定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根源作一番梳理,才能在当下把握几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角色,以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员工在企业的发展中受益。
说到现行社会体制,由于时代的原因,我们可以认为概念模糊、逻辑混淆,加之属于国家层面的,也就是国家高层领导思考的对象,草根百姓自然不敢妄论是非。所以,尽管标题如此,本文仅从企业,主要是民(私)营企业中企业主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及展开。
一、“企业”定义的发展概述
“企业”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用法,主要指独立的盈利性组织,并可进一步分为公司和非公司企业,后者如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若要追溯其产生根源,“企业”一词是地地道道的泊来品。它的产生源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西方,也就是从家庭手工业到工厂手工业转型或工厂手工业形成的时代。关于企业本身的性质是什么,是一个被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忽略的问题。在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中,企业被抽象成一个由投入到产出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黑匣子”。 现代经济学理论则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其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而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是与“事业单位”平行使用的常用词语。《辞海》1979年版中,“企业”的解释为:“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活动的独立核算经济单位”。“事业单位”的解释为:“受国家机关领导,不实行经济核算的单位”。
现实对“企业”一词的定义,因不同的专家、学者对这一概念认识和解读的切入点、着眼点、和归宿点不同而有所差别。由于受以资本为主导的西方自由经济思潮影响,目前被相当一部分所谓的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包括现时的政府)认同的观点则是:“企业一般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
二、企业的本质
如果把《辞海》的解释,跟现实官方认可的定义相比,本人更倾向于前者,它至少是一个不带任何价值取向、不含任何偏见的、不带功利性的中性解释。至于企业是不是以赢利为目的?为谁赢利?是为资本的提供者赢利、为土地的提供者还是为劳动力的提供者赢利?赢利的目的又是什么?是为了企业发展、壮大?那么,企业发展、壮大的目的又是什么?是为了提高资本提供者的生活品质,还是提高土地提供者、劳动力提供者的生活品质?各自提高的份额又如何分配?具不具有可持续性?到底“赢利”是企业的基础、是手段还是目的的问题,本身就很复杂,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从理论上讲,不论从现代汉语的基本用法、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现代经济学理论还是从《辞海》的解释来看,企业就是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在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社会经济组织。其生产要素的构成不仅仅是土地、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同时还包括提供资金的人、提供劳动力的人和提供土地的人。而劳动力则包括提供体力劳动的一线工人、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就是说由出资人、提供土地的人和劳动力的提供者共同构成企业的三大主体,三者都是企业生产要素的组成之一,缺少任何一项均不能成为“企业”。至于说“法人资格”也只能在三者之间以委托或授权的方式产生并代表企业行使职权。
三、民(私)营企业、企业主及员工
什么是私营企业,百度的解释为:私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其主要特点:1)私营企业的资产属于私人所有。2)私营企业中存在雇佣劳动关系。3)私营企业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它作为一种私人投资,雇工劳动,独立进行商品经济活动,是以营利为目的地经济组织。
由此可见,所谓的“企业主”便是指老板,企业的出资人(即在企业各生产要素中提供资本的人)或企业的所有者;而“员工”则指企业所雇佣的一切人员,其中既包括为企业提供体力劳动的一线工人,也包括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四、现实生活中的企业现象:
基于“企业”被命名的功利性的本质,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只要把“企业”这个社会经济组织系统进行拆分,便可划分为两个完全独立甚至对立的族群,即:“企业主”和“员工”。由于把“资本”的作用无限放大,再对应“企业”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两者之间已不在是企业的生产要素(平行关系),而是雇佣关系,是雇主跟佣工的关系;同样地,对照“企业”、民(私)营企业的定义和解释以及现实中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出“企业”、民(私)营企业不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理论上的冲突、相悖、以及逻辑混乱程度。
“企业”从产生那天起,就注定了它跟其它事物一样有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也同样遵循生命周期律。从“企业”始于十九世纪末在美国西部掀起的两权分离(经营权或控制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到现实一直探寻的“公司治理”,我们不难发现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围绕如何“赢利”和“赢利”后如何分配展开。如果在公司治理上不排除干扰直指核心,相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在“管理丛林”中徘徊。
为什么目前中国的民(私)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从2006年的7.5年[摘自:百度文库 2006年10月13日 16:41:37 来源:新华网]降至现在的2.9年[摘自:网易财经 财经频道 2011-11-28 18:12:00 来源: 中国广播网北京)(]?
从企业全寿命周期律看,一般都会经历生存期、发展期、维持期、衰退期和消亡期几个阶段。为什么很多企业在渡过生存期后,在发展中快速消亡,从而形成各领风骚三五年的态势?众所周知企业的生存、发展是靠一个又一个的良性结果来维系和推动。那么,一个又一个的良性结果又是靠什么来促成和保证呢?
五、企业发展的“囚徒困境”
由于理论上的随意、逻辑上的混乱和操作上的短视以及角色定位的错位,长期以来不论从“企业主”的角度还是企业“员工”的角度思考,都把双方带入了囚徒困境,产生出一种大家都回避的困惑和无奈,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主的困惑主要有:
第一、员工的专业化问题。由于缺少诚信,自己精心挑选招进来的员工能否胜任其本职工作?个人简历上载明的内容跟实际工作能力是否相对应?
第二、员工的职业化问题。由于劳动力市场化的推进,如果企业把员工培训好了再上岗,企业会不会成为行业的黄埔军校,专门为别人做嫁衣?员工能看到我日日宴饮、夜夜笙歌的一面,但又有谁能看到我为了找项目、找客户装孙子的一面。人人都能看到贼吃肉的潇洒,但未必能看到贼挨揍的惨状。
第三、员工的忠诚度问题。现实社会中不论什么行业,员工跳槽现象已常态化。跳槽后的员工会不会跑到竞争对手那里对你反戈一击?纵然我开出高新把员工留住,他又会不会利用本企业的资源吃里爬外、中饱私囊、为他人或竞争对手服务?
员工的困惑具体表现:
第一、安全性问题。老板能否保证我工作(收入)的相对稳定?年青有精力、有能力的时候为老板赚钱,当年老体衰、百病缠身的时候你可以尽享荣华,而我又如何养老?
第二、工作评价的合理性。我为你公司兢兢业业的做事,能否得到公正的评价?评价后从什么方面得到体现?没后台、没靠山的人,跟有后台、有靠山的人相比,付出跟回报有差距吗?会不会我苦死苦活拼命为你干,得到的回报还不如陪你睡一觉的来得快、来得多?
第三、晋升通道是否畅通?追求上进和提升是每一个职业人的天性所在,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进步是正相关关系还是不相关关系?员工晋升的通道是敞开的还是封闭的?是畅通的还是堵塞的?晋升的渠道是为有进取心的员工设计的还是专门为目标对象设计的?如果老板对员工采取漠视的态度,员工无论如何也积极不起来,忠诚不了。
企业主和企业员工如何跳出“囚徒困境”?我们试着为企业正本清源,从根源上寻找答案。
六、资金(钱或货币)如何变成资本
由于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那么所赢之利是归属于资本的提供者还是劳动力的提供者、土地的提供者?几者之间如何分配?各自的份额又是多少自然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同样地,构成企业生产要素之一的所谓“资本”和与之关联的资金、货币、劳动力等也就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什么是资本?资本就是能创造价值的价值。作为资本载体的“资金”也就是用来投资的货币,其本身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本身并没有独立创造价值的功能。那么,货币是如何成为资本呢?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就告诉我们,货币成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通过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在劳动过程中形成。所以说是劳动促成了资金到资本的转换,是劳动创造了价值。由此我们不得不惊叹“劳动创造价值”这句话的简单、朴素与精准,同时也不得不叹服提出者的渊博、深邃与伟大。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发现,所谓的“资本”无非是一个虚泛的概念,是资金(货币)与劳动相结合的产物;所谓的“资本家”也就是一些人把企业生产要素中资金提供者的作用无限放大后杜撰出来的伪命题。其在企业中的地位和资本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充其量只能以资金提供者的身份跟劳动力提供者和土地提供者平行。至于各自的“量”的大小,我们似乎能从劳动力、土地的市场价格和社会平均利润率的表现形式----代表资金时间价值的“利率”中找到答案。
七.是谁创造了企业的价值
在现代企业中,虽然说企业的价值由土地、资金、技术、管理、产品品牌、商标、工人的劳动以及企业家的经营决策等共同创造。当我们把视角再拨高、再放远一点,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企业仅有以上生产要素果真能创造价值吗?如果离开本企业之外的上、下游企业、离开市场、离开整个社会环境,企业还能创造价值、还能生存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
所以,在近几年的项目管理中才出现了“干系人”这一概念。所谓干系人就是指跟项目有关联的利益相关者。当然,这里所指的利益相关者,它既包括跟项目有直接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同时也包括跟项目有间接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如果我们把项目管理中的“干系人”引伸到企业中来,两者之间的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不妨从近几年提出的“责任企业”“道德企业”中看出一些端倪来。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企业的生产要素及企业之外的所有活劳动、物化劳动共同参与了企业价值的创造。这也正是执政者将社会财富进行二次分配的起出发点和归宿点。在具体操作中,如果我们任意忽略或放大了其中的任何一种因素,都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大缺失,必然将企业引入囚徒困境。
八.在高度变化的市场环境里构建企业的乌托邦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企业是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在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社会经济组织。它的本身不仅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更应该是一个为消除贫困、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共同理想的团体------道德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内,没有企业主,没有主仆关系,也没有雇佣关系。资金的提供者和土地的提供者、劳动力的提供者一道,共同构成企业的生产要素;企业的发起人跟所有要素的提供者一样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并在其中推选出有道德、有能力、敢于担当的代理人------企业法人。企业由代理人负责组织制定经营战略和远景规划;参与并指导领导班子的建立,监督管理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代理人的最大权限只能在民主监督下,根据社会需要配置好企业的各种资源,为社会提供正向的、具有前瞻性的适时产品或服务;根据企业生产要素提供者的份额分配好企业的风险和利润。企业的所有业务和财务都在阳光下接受员工监督。
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应该是:企业就是专门为员工搭建的展示自身价值的平台。常言道没有不能打战的兵,只有不会带兵的将。在这个平台上,每个员工都能找到体现自身价值的位置;每个员工都有进取心、责任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企业跟员工的关系是外延和内涵的关系,是水跟鱼关系、是一荣具荣、一损具损的关系。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收入会有差距,但只有付出与回报的差距、投入跟产出的差距,没有情感上的差距、地位上的差距。最终结果是企业发展、变强变大、全寿命周期延长了,员工稳定、成熟成长、职业化程度提升了。
以上所想,仅仅是笔者对企业发展的期许和展望,如真能这样,相信在“公司治理”上能突破瓶颈、管理上远离“囚徒困境”,延长企业的全寿命周期,最终为"长青的基业”营造适合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