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冲突是日美给中国的规定动作


东海冲突是日美给中国的规定动作

如果硬要挨上四十大板,才能熬出头去,那我们宁可为这无法回避的四十大板早作打算。凡事只要有了准备,即使要受再可怕的罪,咱们也能扛得过去。

外交行动的背后,是否有笃定的战略考量?当然有,在历史上,中华民族什么都缺,但却从来都不缺乏精神战略。要不然,中国怎么会有老庄墨儒法孙等诸子百家,还有空谈到走火入魔地步的“纸上谈兵”呢?

现在的中国在吃饱喝足之后,就更是各种战略泛滥。仅以东亚为例,海监船巡航钓鱼岛,还时不时的出动无人机去钓鱼岛上空,我们还与俄罗斯一起为日本列岛划过圈,打破第一岛链的常态化,冲击第二岛链直抵深蓝水域,这连串行动难道不是战略目标胸有成竹的表现吗?可我们在制定这些战略时,充分思量过如何应对日美同样经深思熟虑后所可能做出的针对性反应?显然,当日本在美国混乱信号的驱使下,放话将击落中国巡航钓鱼岛的无人机并抵近甚至于冲击我出洋舰队的时候,中国事先有否有恰如其氛的反应能力与预案,来捍卫自己的尊严、战略目标和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必须具有的灵活使用的现场力量呢?这些疑问所涉内容是检验我们是否真有严肃的战略考量的试金石。

对战略能力与战略准备的检验,比我们为展示战略欲望所展开的行动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它们才是战略意志的实践,而绝非外交空话或是临场战术的反应。战略不仅是布局与秀肌肉,也不仅是你来我往的象征性战术斗气,它至少应包括一旦遭遇敌对行动时所应立即做出的强力反应,否则,这种貌似强硬的断续反应与对武力的宣示,与隋炀帝征高丽的豪华游行及其终将自取其辱的结局就没有了区别。

现在的中国是否真有决心要与日美在西太平洋上展开一场战略性的武力较量?而日本是否真会以武力蓄意率先挑衅?这是一个无法轻率回答的问题。如果中国真为了一个无人岛礁而要与日美对决,则中国的战略考量又将如何体现呢?中国的战略思考是否还处在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继续从事发展经济的窠臼里呢?其实这个问题现在越发显得模糊不清了。现在中国的外交举动很难说清是仍处在以往的老思路上,还是已有了完整而明确的新思路。反正即使有了新的,看上去也不像是完整而明确的。因为我们显然仍是说得过多而做得过少。

我们缺乏俄罗斯人在格鲁吉亚、叙利亚及伊朗的铁腕做派,我们在第一岛链内的战略自信并没有为我们制定出强有力的,系列的,呈梯度分布的,从外交资源应用到武力使用的,细致入微的实用战斗准备。我们到底有没有经营插枪走火的决心,如果有则就可能保持和平。因为,日美似乎正在企图以战术摩擦来测试我们面对冲突时的意志。

不要以为有了强大舰队在东海上游弋,就能阻退日本人的扣门战术。摆在国门上的武力必然会被东洋人当作挑衅的对象,甲午海战的硝烟离我们并不遥远。跟日美这种秉持强盗逻辑的国家打交道,就得用上意志,光靠武器是不行的,比如朝鲜战争,再如格鲁吉亚,更如叙利亚,从不打算使用手中武器的人是不可能吓退盗贼的。

我们的书生喜欢背诵“不战而屈人之兵”,殊不知不战是以随时会投入战斗为前提的。喜好听一曲诸葛亮演唱的“空城计”的人们,总喜欢吟唱“我在城楼观山景”,他们在晃悠之余又总是忘了,这一曲“空城计”是以孔明无数的频繁鏖战与随时都可能投入战斗为前提的。日本人的倭寇心理与美国人的战争边缘惯性,决定了在东海与岛链上的对日美斗争,必须以随时投入战斗为前提。因此,畏战则必遭致被动战斗,而只有敢战才有可能免战。

有限冲突战术与进而投入战争的战略准备与实施,是对日斗争的必修课,没有这门课是不能赢得主动权的,也就更不能赢得中美日诸大国在东亚无法避免的这一场赤裸裸的历史性竞争。

既然东亚冲突是日美给中国规定的“华山一条路”,中国仅摆些舰船在海上游弋是搪塞不过去的。中国在东海要畏缩了,则不能再持续繁荣,接下来就该日美给中国经济与国家利益出抄写题了。

 

老夏

2013.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