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赤字


一提到赤字,人们往往持负面看法。的确,赤字的出现或者增加为持有人带来了更高的风险和更加不确定性;赤字减少了未来的支出,挤占了未来的发展机会,但未来不可准确预期;赤字具有负面意义,那么乘数效应就是负面的乘数效应,等等。

但是,一家企业为了更快的将产品推入市场或者更快的挤占市场,或者初创企业需要得到资金支持,此时的借贷是不是赤字呢?但是企业借贷可以借助市场发展具有较为清晰的预期,而且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使之可以快速回笼资金,当然,最为本质的意义,企业不具有公有人的责任。这是与政府财政赤字的性质最为本质的区别,所以一提及赤字,往往就是政府的财政赤字。

对政府财政赤字的一般看法,为了应对社会总需求的下降,避免经济衰退,政府增大公共投资;同时为了刺激社会投资,实施减税并增加转移支付。如是,政府增加了财政赤字,本来的目标在于通过上述财政措施刺激经济增长,由此获得税收增加,并以此抵消赤字,这样的过程基本上跟企业的经济行为过程大致一致。但是公共投资的效果怎样,转移支付是否刺激消费,以及隐含债务即社会医疗保险等的存在,因为其经济行为的目的兼具社会功能,公共投资缺乏法人约束,为此预期效果往往不甚如意。

但是应对经济衰退,增加财政赤字往往成为必然的选择,政府对市场操作持有的自信使得它忽略了经济行为中始终存在的抵抗性力量的存在。引发这种力量的是在政府经济行为中存在的潜在的破坏性力量。

小至一户家庭,在经济上受制于量入为出的基本原则且收入与外部经济行为相关,这样它的内部经济行为就不仅仅是消费如此简单,也即家庭内部的经济不仅仅出于改进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的目的,也不仅仅包括对于教育、医疗、赡养老人和抚养下一代的开支或储蓄。除此之外,人们为了维系彼此的信任包括家庭内外的各种社会关系等,做出没有实际意义的支出;家庭成员不能在某项议题上达成共识而出现的多余的支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削弱了实质上可以达到的消费水平。大至一地区、一国,地域层级越大,这样的问题越多。

如上类别的问题,为了区域公平性致使公共投资缺乏效益,凭借前景假设做出的公共投资脱离现实,转移支付错配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不过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会很快显现出来,但抵抗性力量已经存在,公共投资出现的错误往往由跟进的市场经济行为表达出来,要么企业主跑路要么资本逃离相关领域,或者在消费领域,其产品受到消费者冷淡。但是,在看的见和看不见两只手的理论支持下,人们并不会对此做出适当的反应,同时政府公共投资并非如企业那般容易调整方向。

减税同样面临上述问题,作为消费者在减税未至适当程度不会改变消费行为,作为生产者在减税未能周全到生产要素企业或者周全到生产要素企业降低价格的程度,生产者未必获得投资的刺激。结构性减税,因为其设计的复杂,不能为利益攸关方发出明确的信号,更加削弱了其初衷。但是减税却减少了政府的收入,增加了财政赤字的可能性,两者相加使得削减赤字成为不可能。不过,相较于政府直接的公共投资,减税对于扩大社会总需求的作用更好一些,为社会投资提供了更加明确的预期。

这就引伸出早就存在的问题,政府是否应该透过增加财政赤字扩大社会总需求,从而避免经济的衰退呢?市场经济周期在经历衰退之后是否可以自主的走上繁荣?如是,政府采取的刺激行为是否可以取消,如不是,市场经济周期如何才能正常发挥作用,如果没有政府的公共投资,社会投资是不是无法继续。这些都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在经济衰退之际,人们会慎重对待储蓄,更加节俭度日;企业资产缩水,无力支持曾有的规模。这一切,又注定政府财政赤字的必然增加。

政府补贴跟上述各项政府财政支出同一个道理,如果政府刺激银行使之扩大信贷,从而刺激社会投资,使得市场主体得以扩大生产呢。这自然也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赤字,而且这已经是货币政策的范畴了。如何削减赤字,除去正确运用财政赤字、及时扑捉到抵抗性力量之外;应该设法在开源节流的基础上,掌握方向性引导,淘汰落后产能,迎接新的经济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