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体制改革要以人为本


  中国的社会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政府威信不断下降、有组织地不负责任现象比较突出、理论的不在状态和现实的不在场、主体意识的崛起等,社会风险特征明显;贫富问题、三农问题、腐败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信任危机等颠覆性问题,使得改革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强。这些挑战与问题,共同加剧了体制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从中国已经取得的经济体制改革经验中可以看出,政社良好关系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成功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要素。如今,加快社会体制改革,更要从民生发展、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的战略高度出发,以人为本,构建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

  新一届政府上任以后,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从人民的角度讲,就是要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和良好人际关系的社会,这是幸福的指向,也是社会改革的终极目标。当今的中国社会,群体利益分化、社会不信任扩大化、社会共享价值缺乏,这不仅仅是国民素质的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是体制的问题。

  以人为本的社会体制改革首先要确立人民群众在权力结构中的主体地位。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以及其他民事、行政、刑事诉讼权等是人民的基本权利,应当得到尊重,但同时也要防止不合理要求的滋长。比如,在拆迁补偿问题上,公民有因拆迁而获得补偿的法定权利,但无理无据地漫天要价或反复要价,则很可能逾越了法定权利的界限。

  社会体制改革的民生政策中要谨防“三高”。脱离实际的“高承诺”、无法持续的“高福利”、充满风险的“高负债”,不仅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反而会拖社会体制改革的后腿。一些地方政府为片面追求政绩,不顾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和财力水平,向民众作出过度的民生承诺、给予难以持续为继的高福利,嘴上的、纸面上的大而空,无法真正兑现,加剧了债务危机,失去了政府公信力,得不偿失。因此,在民生政策中,应切实了解民众真正需要什么,希望政府怎样做,进而优化政府职能、简化程序、量力而行,这才是改善民生的良性做法。

  当前中国存在严重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缺失问题。忽视规则、大声喧哗、知私忘公、顾己损彼,这是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中国素有文明之邦的美誉,但如今那些文明礼仪似乎正在消失,社会道德体系正在失守。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笑而置之,一群人的行为则反映社会的体制缺陷。而涵养民众的社会公共意识和价值观,需要建立健全社会诚信机制(法律机制、惩戒机制)、多元化的社会团结机制和相关的引导培育巩固机制。

  民勤则不匮,法健则社稷安。要全面保障人民有吃、有穿、有用,还有得做,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可少。社会保障体系反映在体制改革中,需要完善这些内容:国民教育体系、社会救助体系、福利制度、就业发展战略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医疗保健监管体制、住房制度和环境保护体制等。

  古语有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及时遏制一切不利现象和因素的滋长,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如此方可形成良性循环,徐步稳定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