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与鞭策】李成年将军谈“润物细无声”


   【中国书画家公示网按语】:认识李成年将军已经很多年了。他能文(著书),能书(书法),没有官架子,很象一位长者、一位亲人、一位老师....——本网艺术总监王宇非

 
  在杜甫的众多名诗佳句中,我对他的《春夜喜雨》情有独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苍茫的夜色中,一场春雨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好境界呀!
 
  近读著名词作家乔羽的传记《不醉不说—乔羽的大河之恋》,使我旡意中感受到这种美好的境界。那是1979年的冬天,由乔羽任编剧的话剧《杨开慧》在北京公演之后,大量观众的来信堆在乔羽的案头。从来信中乔羽意外的发现了肖乾,啊,他在北京。肖乾在信中以激动的心情祝贺《杨开慧》演出成功,并建议作些小的改动。读过来信,乔羽按照信封上提供的地址找到了肖乾的住处,只见遍地都是结了冰的烂白菜帮和鼻涕状的脏物。乔羽隔着门帘喊了声“萧老”,萧老掀开门帘,警觉地看着乔羽。乔羽自报家门,说明来意。萧乾脸上绽出令人心酸的笑容,不知如何般地把乔羽让进了屋门,很尴尬地让乔羽坐在破旧的小凳子上。乔羽一下子被屋内的摆设惊呆了:狹小的空间是一种令人凄凉的空荡,一张窄而短的床,烂砖头搭起的一个小木板,算是萧乾的书桌,木板上放着散散乱乱的稿纸。就是这样一个环境,萧乾忙的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翻译和写作……
 
  乔羽告别萧乾后,心情一直是沉重的。大约过了三天,胡乔木找乔羽商谈《杨开慧》的修改事宜,乔羽情不自禁地把萧乾的景况讲给了胡乔木:“乔木同志,我最近见到了萧乾!”乔木一愣:“他在北京?”乔羽说:“他居住得很惨……”胡乔木很仔细地听着乔羽的陈述,一脸的严粛,半句话也不说。只说《杨开慧》的修改问题。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是在一个晚上,萧乾突然打电话给乔羽:“我搬新房子了,搬新房子了,宽敞得很哩,你抽空来玩呀……”萧乾没说这房子是怎样来的,只是一个劲地高兴,一个劲地邀乔羽去玩。
 
  乔羽这才放下了一桩心事。自那以后,他再也没看到过萧乾。胡乔木同志也离开了人世。乔羽每当想起这件往事,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世上惜兰草,人间重友情。在“文革”刚过,乍暖还寒的境况下,这种不动声色的友情和互不“透气”的相助、相爱,实在令人钦敬!
 
  扶困济贫、舍己救人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高尚行为,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其内部结构中存在着许多合理的、富有生命力的因素,因而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旺盛的延续力,必将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发展和提高。比如在动人心魄的汶川大地震中,在新近发生的山西王家岭透水矿难中,党中央一声令下,全国紧急行动,各路救援大军火速赶往现场,千方百计,全力以赴,创造出一个个生命奇迹。使我们中华民族扶困济贫、舍已救人的传统美德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和提高。通过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形成的革命道德相融合,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融合,从而形成了“一人有难,八方支援” 、“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不畏艰险,奋力拼搏”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大灾有大爱,大爱永旡敌。让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奋斗实践中,把坑震救灾中爆发出来的这种至善和大爱精神巩固、充实、光大、提高,使其成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行为取向、价值坐标、力量源泉。
 
  (信息来源:中国书画家公示网 发布时间:201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