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界》编者按 一篇杂文为什么这样写,不那样写,作者是有所思考、有所追求的。读者在读了这篇作品之后,有些什么领悟,对作者的构思与用心能否引起共鸣,这又是一个问题。读者、作者、编者之间需要交流沟通,需要切磋琢磨。我们这个“读者、作者、编者”栏目,用意正在这里。
这里有作者写给编者的信,透露出作者写作《夜行异事》时的一些思考和追求;这里又有读者读《夜行异事》之后的感受与评论;说明作者的追求与构思得到了认同与肯定。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找出创作的经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杂文艺术的规律,提高杂文创作水平。
怎样跳出常见的杂文模式?
编辑同志:近来收到我的一位老同学周定汉的来信。此前,我曾将拙作《三湖漫笔》寄给他。他在信中说:“对同窗的赠书,最有礼貌的回报应该是及时拜读……序中所荐佳作自是引人入胜,但我更欣赏的是《夜行异事》,比读小说更有趣味,结尾由异事引发的思考,一下子推向哲理的思辨,感悟复杂的人生,仿佛在不经意中突然丰富了作品约内涵。”于是,他便乘兴写下了自己读后的感慨,并说:“我不敢奢望发表,有你过目,彼此坦露心迹,我就已十分满足了。”
老同学的评论,难免有溢美之处,但他对《夜行异事》尤感兴趣,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当时我所以要写这篇小文,主要是想探索一下,怎样才能跳出一般常见的杂文模式,使杂感与小说、笔记之类的文体相结合,以增加其可读性与艺术威染力。同时又自感自已的学识与笔力不逮,难以如愿,只是斗胆作个尝试,没想到此举竟很快得到老同学的赞许,使我很受鼓舞和激励。
现将周定汉同志写的读后感寄上,请审阅酌处。
敬颂
撰安
北京 李成年
由《夜行异事》引发的思考
江西 周定汉
偶读《三湖漫笔》(李成年著),即为作者那率直亩了言论和质朴的情感所吸引,其中《夜行异事》一文,写法别出一格,具有笔记小说般的艺术氛围,深深拨动读者的心弦。我因曾有过文中几位年轻大学生似的经历与体验,感触尤深。大白天谈论起来气壮如牛,可一到夜色朦胧,又单独置身于荒郊旷野之中,不知怎的竟渐渐不能自持,甚至不时闪现出心造的幻影,终于“方寸大乱”。过后思之,每不免忍俊不禁,真真切切掂出了自己的斤两。
对这种不少人或都曾有过的心理体验,作者作了很精辟的分析,就因为与哲人说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这句名言相去甚远,简言之就是“不彻底”。由此可见,宣传唯物论是多么重要,多么迫切,否则就很难砸碎迷信愚昧的硬壳,得到认识论上的真正解放。说来简直不可思议,近日报载泱泱武汉三镇竟出现了“算命企业”,且堂而皇之获得了“合法”的营业执照。其障人耳目之法,就是与科学联姻,什么“周易应用研究”,“生命信息研究”,花样翻新,虎皮作旗,泛起的沉渣也假装鱼麟般闪闪发光了。
但作者对“异事”的思考并非到此为止,还有比鬼神迷信更不能容忍的是人品道德的沦丧。在拜金主义狂潮的裹挟下,“执法者犯法,捉贼者做贼,教人者违教”有之,“先廉后贪,先正后邪,先真后假,先人后鬼”也有之,结果一一栽了跟头,甚至完全走向了反面。究其源就是私心太盛,因之又何以谈“彻底”?
当前有人公开嘲弄理想,曲意诠释“人生价值”,以无度的“潇洒”藐似崇高。但与之相反,始终坚持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孔繁森就是杰出的代表。他告别耄耋老母,辞妻别子,两次奔赴西藏雪域,殉职前夕一直战斗在生存环境最为艰苦的阿里地区。他写诗自勉:“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宣称”一个共产党员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其浩然之气“沛乎塞苍冥”,真正体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坚定信念与博大胸怀,这才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的。
附:
夜行异事
五十年代末,在南京大学读书时,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大部分都有摸黑走夜路的经历。因为每当放假还乡,都是先乘火车到离家最近的一站,剩下的路程都靠步行。因为那时汔车比较少,不像现在这么方便。遇到天黑,就摸黑往回赶。这样一则可省下住旅店的费用,二则思家心切,恨不得一步到家。因而假满返校后,同学相见,往往谈起夜行中遇到的奇闻异事。一个周末的晚上,几位来自农村的同学聚在一起,闲谈间有人提议,何不以“夜行异事”为
题,讲讲夜行中的见闻,以作消遣。这提议得到大家的赞同,并议定了两条原则:笫一,必须确有其事,不准瞎编;笫二,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可实事求是地探讨、研究,不准宣传鬼神之类的迷信。同学王君抢先发言,讲了他在夜行中亲眼看到的一件奇事--
白兔拜月
那是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四周静极了。田野里的庄稼,像笼着一层白色透明的轻纱,宁静而神秘;路旁的树木,在如水般的月光里,纹丝不动地挺立着,投下长长的、参差不齐的暗影。王君背着行李来到一个宽阔的河道,此河已多年无水,一片荒滩,路边长满了青草。突然,从草丛里跳出一只小白兔,对着月亮后腿直立,前腿相抱,像是给月亮作揖,两只眼睛像一对红灯笼似的闪闪发光。王君被这突如其来的景象惊呆了,不由得轻声祷告:“不知您是哪路仙家,我素来胆小,不敢冒犯,请不要吓我……”。话音未了,小白兔“蹭”的一声,窜进草丛不见了。王君说:“听老人讲,远出夜归,亡故的亲人往往前来相迎……”。“胡扯,不准宣传迷信,违反了笫二条原则,该罚,该罚!”一阵喧闹打断了王君的发言。同学马君接着讲了他在济宁一中读高中时的一桩见闻-----
松下芦席
有一年放寒假,刚下过一场大雪,白天因积雪融化,道路泥泞,马君便趁夜间结冰,踏雪返家。走到半夜,腰酸腿疼,疲惫不堪,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因遍地积雪,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忽然发现路旁有棵松树,树下有个黑乎乎的东西,用手一摸,是一卷芦席,便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屁股蹲下来休息。疲劳缓解,又从行李中掏出个玉米面窝头啃了起来。啃完之后,又继续往前赶路。到了一个村庄,口渴难忍,便在村头一家农院叩门求水。一老翁开门,问明情由后,把马君让到厨房,烧水待客。老人问:“你刚才是不是从北边那条路过来的?”马君说:“是呀”。老人又问:“你在路边松树下看到什么没有?”马君说:“看到一卷芦席,我还坐在上面吃了个窝窝头。”老人说:“你好大胆呀,席里面卷的是白天刚吊死的一位妇女,因无人认领,先放在那里。”“啊,我的妈呀!那里面是个死人?!”马君像被蝎子蜇了一下,腾地站了起来。老人说:“别怕,别怕,反正过来了,还有什么好怕的?”马君央求道:“老大爷,我本想喝口水继续赶路,经您老这么一说,我实在不敢走了,就让我在这厨房里过夜吧……”。听到这里,大家也都跟着松了口气。接着我便讲了自己在夜行中的一段经历-----
夜半哭声
有一年暑假的开头,我因事在南京逗留了几天。返家途中,本想在同学刘君家住一晚上,第二天再走。当我夜间10点多钟赶到他家时,却撞了锁。原来他们一家到外地探亲去了。村里别无熟人,又是深更半夜,不便相扰,剩下的四十多里路,只好摸黑往回赶。
当时正赶上发大水,一片汪洋,高粮、谷子、大豆、棉花……全都泡在水里。我挽起裤腿,淌水前行,耳边只听得“哗-----,哗----,哗----”的淌水声,别无所闻。大约走了近两个小时,忽然隐隐约约听见前面有什么声响,好像是唱戏的声音。我想,可能是看庄稼的农民,夜间寂寞难耐,便喊几声山东梆子以解闷乏。于是我壮了壮胆,加速行进。后来越听越不对劲,到了一片黑漆漆的松树林边,停下来仔细一听,啊!原来是从林中传来的哭声,是一位妇女的哭声,哭得是那么悲切!我顿感身上一阵发冷,好像头发稍都竖起来了,木然呆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后退不行(没有栖身之处),只有往前跑,于是我便闭上眼睛,咬紧牙关,哗、哗、哗、哗、哗----,向前一阵猛跑,直到听见前面村里的狗叫声,才放慢了脚步。回到家里,我把刚才所见所闻,说给祖母和父亲听,他们也深感惊奇。祖母思索了一阵,说:“大概是那个女的想寻短见,先到亲人坟前哭一场,你应该去解劝才是。”我连忙说:“奶奶,您饶了我吧,没把我的魂儿给吓掉就不错啦,哪里还敢去解劝呀!”
由几件“异事”引发的思考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这几个小故事我曾不止一次地向亲朋们讲述过,但并没有往深处去想。如今旧事重提,是觉得其中还蕴含着一点什么,需要认真地琢磨琢磨。
平心而论,我和王君 、马君在当时来说,都是属于胆子比较大一点的,要不然就不敢走夜路了。我们都是新中国的大学生,共青团员,学过一些自然科学知识,自认为是个“唯物主义者”,不相信神呀怪呀那一套。可一遇到那种特定条件下的特殊情况,为什么会慌了神,被吓得六神出窍,甚至又不自主的有点迷信起来?这使我想起毛泽东同志说过的一句话:“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我们几个人的问题,恐怕就出在这“不彻底”三个字上。因为我们虽学过一些科学知识,但只得其皮毛,并没有深厚的理论根底。所谓胆大,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血气方刚,感情用事,并不是完全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又缺乏实践的锻炼和考验,离“彻底”二字相差甚远,因而一遇特殊情况,就方才大乱,败下阵来。
其实,这种从理论到行动上的不彻底性,又何尝只表现在我们三人身上,其内容也不限于鬼神迷信之类,从张国焘的叛党,陈独秀的的投降,林彪的“折戟沉沙”,到如今的某些执法者犯法,捉贼者做贼,教人者违教,以及那些形形色色的先廉后贪,先正后邪,先真后假,先善后恶,先人后鬼者,究其根源,不都与这“不彻底”三字有关吗?!
(原载1995年《杂文界》第五期)